吴起: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终点,更是无数人初心的起点

来源:西部网 2025-10-17 20:25

陕北高原的沟壑间,吴起这座小城藏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90年前,这里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终点;90年后,这里成了无数人追寻初心、续写奋斗的全新起点。

10月16日,参加“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走进延安市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读懂“终点”与“起点”的深刻含义。

42071761f5783351fc4ab72fff458407.png

媒体记者们在馆内采访

1935年的吴起:中央红军长征在这里落笔终章

1935年10月19日,历经11省转战、二万五千里跋涉的中央红军,终于踏入西北革命根据地北大门——吴起镇(今吴起县)。将士们草鞋磨穿、衣衫褴褛,疲惫写在脸上,眼神却如寒星般坚定。村民们围上来递上热馍馍、暖茶水,寂静的小镇因这支队伍焕发生机。

三天后,吴起镇“切尾巴”战役打响。中央红军凭地形设伏,以雷霆之势击退尾追的国民党骑兵,彻底摆脱追兵。这场酣畅的胜利,不仅为长征画上句号,更让吴起成为红军扎根西北的“稳固落脚点”。如今胜利山硝烟已散,但将士的脚步声、村民的欢呼声,早已化作这片黄土地的精神坐标。

396fe5c25428792a489795acfbf30357.png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部展陈

今日吴起初心在这里开启新征

90年时光流转,吴起的身份叠上“初心起点”的注脚。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0平方米展区内,“伟大长征 胜利丰碑”主题展陈直击人心:飞夺泸定桥的铁索模型似留着战士体温,“七生五过山炮”的炮身刻着战斗痕迹,清晰串联起长征精神的传承脉络……

814a951dea910c5d7415ad2b26f7de59.png

媒体记者们聆听讲解

“怀着崇敬踏上250级台阶,馆内展陈系统清晰。青年讲解员用热忱传递历史温度,大学生观众的专注,让我深切体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同媛告诉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展柜里的革命文物都深深地触动着她,“课本里的物证就在眼前,诉说着红军的坚韧,提醒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雪山草地’。”王同媛说。

纪念馆外,红色传承更鲜活,吴起的“绿色蜕变”令人惊叹。曾几何,这里“风沙漫天”,1997年前年均降水量仅427.4毫米。上世纪90年代末,延安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一场绿色的革命自此拉开序幕,吴起县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2011-2020年当地年均降水量达502毫米,山青水绿,草木飘香。

这改变始于吴起县南沟村村民的铁锹:1996-2002年,他们“地头支铁锅做饭、困了席地而睡”,累计造林1.6万亩,让荒坡变“绿银行”,村子成“全国退耕还林示范村”。

f0196907051ced72363a629aeffecf7b.png

吴起退耕还林前后对比

生态好了,日子也甜了。1996年吴起县南沟村人均收入仅666元,2021年飙升至17176元;2018年村办旅游公司成立,生态度假村当年营收破150万元,昔日风沙村走上“生态领先、多业并举”的乡村振兴路。

国际在线新闻中心记者王雨晴表示,作为国际传播者,此次来延安,这里的活力远超想象——整洁的城、热情的人、完善的展陈,还有不断到访的国际游客,让她看到向世界讲好长征故事的广阔空间。“长征的终点,正是新时代奋斗的起点,我们要让这份精神在世界舞台发光。”王雨晴说。

从1935年战略转折到今日乡村振兴,从红军草鞋印到新时代发展足迹,吴起始终诠释着“终点与起点”的深刻含义:过往奋斗的终点是未来新征程的起点。

吴起的红,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底色,更是初心永恒的亮色。在这片土地上,终点与起点的交响,从未停歇。

起点新闻记者 惠璇璇 宋洋

审核 魏诠 贾存真 李卓然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