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丨导游肖静:在万里长安的历史光影里解读人生
来源:西部网 2025-05-27 20:49
初夏的晨光穿过西安碑林博物馆古朴的檐角,斑驳的石碑在光影中静默如谜。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身着素净衣衫的女子声音清亮如泉,正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娓娓道来这里每一块碑文背后的动人故事。游客们不自觉地向前围拢,专注地凝视、倾听、思考。她是肖静,一位被粉丝称为“治愈系”的西安导游,用知性睿智的语言,让每一位听众感受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
2023年,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掀起了大家对诗词、历史的热烈讨论。互联网上,肖静在短视频平台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温润如玉的气质和别具匠心的见解让她被众多网友迅速“圈粉”,收获了70余万粉丝。在肖静社交账号的留言里,网友们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浸润历史而厚积薄发”“讲解扎实透彻”等辞藻来形容她,还有人直言,“听肖老师讲西安的历史,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了。”
从业近三十年,肖静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纯粹的热爱,而回忆起自己入行的情形,她则表示完全是“误打误撞”。肖静告诉记者,早年自己学习的是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并没有顺利找到对口工作。“当时没有主动明确的目标,只能在社会上不停地去碰撞和尝试。”肖静说,后来自己开始做保险,在一次去旅行社推销的时候,对方一句“嘴巴能说”的调侃,让自己产生了试一试当导游的想法。“那会觉得导游就是带着别人玩,还能顺带讲讲历史,挺符合我的喜好,所以算是误打误撞地入了行。”
1996年,初次带团的肖静显得有些生疏,拿着旅行社发的时间表和导游旗就直接上岗。即便能说会道,但面对几十个陌生的面孔围绕在自己四周,肖静还是感到紧张到语无伦次。“带的第一个团是来自湖北的小学老师,当时我23岁,只想拼命把我了解的东西一股脑儿说出来,没有一点条理。”肖静笑称,年轻的自己认为导游讲解就是要从头到尾地把游客的耳朵“填满”,生怕停下来的时候大家会提问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为了解决这种尴尬场面,肖静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不断看书。刚做导游的几年里,肖静结束工作后就拿着赚来的钱去书店买书,渐渐开始搭建起自己的知识库。
1998年,仅入行两年的肖静在西安导游大赛和陕西导游大赛普通话组中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一家报社伸出橄榄枝,她选择转行做幕后文字编辑,积淀自己的知识。源于热爱,几年后肖静又回到一线岗位上,带着游客穿梭在大街小巷、山水古迹,领略陕西的独特魅力。伴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各类旅游消费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导游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这让肖静感到迷茫。“导游承担了一部分导购的角色,我其实并不是一个擅长推销的人,我觉得有些失衡。”肖静坦言,工作性质的变化让自己不太能够适应,于是再次离开了导游行业,这一走就是十三年。
“再回来是因为坚持在一线的朋友告诉我,这个行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你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讲者’。”肖静说,短视频的兴起给导游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去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那些曾经被传统带团模式束缚的讲解灵感,如今能通过一方屏幕自由绽放。于是,肖静也开始尝试着自己拍摄剪辑,选取那些最触动自己的文物、最打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和观众一起分享。
2020年,重新做回导游的肖静选择再次参加导游大赛挑战自我。“参加前我有些迟疑,同台竞技的都是年轻的新生力量,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心里没有底。”彼时的肖静46岁,但经过一番考虑,仍决定参加比赛。她说,年轻不是头发是否花白,而是心态是否勇敢。凭着无畏的冲劲,肖静一头扎进紧张的备赛之中,从容不迫地踏上赛场,再度斩获第一名。
西安拥有众多历史古迹,给文博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练兵”舞台,许多网红导游、民间高手都曾因讲解文物走红,而碑林由于碑刻藏品众多、内容涉及历史典故繁杂、书法艺术风格多样等原因,是业内公认“最难讲”的景点,可肖静在这里带团的讲解却动辄四五个小时起步。多年积累下扎实的历史知识功底让肖静不仅准确地讲述每一件碑文的典故,还能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精神气质,让冰冷的文字和过去的历史变得活灵活现。很快,肖静的短视频就在新媒体平台上“出圈”,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肖老师。
面对“走红”,肖静觉得自己终于践行了当年给刚入行的自己的定位——做一名文化传播者。“刚做导游的时候,博物馆常常门可罗雀,大家认为参观博物馆是小众爱好。现在伴随着文博热,许多博物馆一票难求,男女老少都愿意走进博物馆去触摸历史。”在肖静看来,大众对文物的热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大家渴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让心灵在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慰藉。
除了学习历史知识,肖静的短视频还鼓舞着很多粉丝,常有网友私信分享个人经历、讨论不同观点。“有医学博士感慨文化信仰就像治愈疾病时的心理暗示一样有着积极作用;有上学的孩子因为了解到历史人物的故事在成长道路上学会独立思考;有上班族说自己在单调的生活里找到了乐趣和方向……”肖静说,看到这些乐观、有趣的灵魂,自己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让更多人爱上历史文化,在生活中多一份温暖和力量。
每次讲解结束后,许多游客仍意犹未尽,围在一起聊天讨论,而肖静则充当起摄影师的角色,吆喝大家打卡拍照,并时不时为“追星”的小粉丝们写上自己的祝福。肖静说,“我觉得游客们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我,一个平凡却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散发独一无二的光芒,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联结。”
目睹了三十年的行业变化,肖静也在不断反思云旅游是否会代替实地讲解。“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导游是在用创新的方式进行传统的工作,不断地强化与游客间的情感交融,而情感永远都是真实的。”肖静认为,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导游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专业性和真诚的情感,“只有你把历史人物的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才能打动听众,让他们相信这种精神的存在。”
在碑林博物馆展室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当我们站在这些古老的石刻面前,仿佛能听到时间的低语,感受到历史的心跳。它们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有温度的记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而肖静,正是那个让这份珍贵礼物“活”起来的人,让历史的温度穿透岁月,让聆听者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力量。
世相,镜头里的陕西人。
起点新闻记者 陈嘉欣 王靖升 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