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更有“医”靠 陕西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
来源:西部网 2025-04-29 23:39
“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专题协商会现场
看病就医事关群众生命健康,关乎民生福祉。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4月29日,陕西省政协召开“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专题协商会,省政协委员们就进一步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质增效深度协商、建言献策,齐心协力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在深度调研中找方向
陕西省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曾涌现出“子长模式”“宁强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多个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目前,西安交大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已通过国家卫健委审核,榆林医院作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带动区域医疗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三级医院带动区域内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走深走实。此外,还出台《陕西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方案》,延安、宝鸡、铜川三市入选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
那么,制约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发展的堵点难点有哪些?又该如何破题?为确保此次专题协商会见真功、有实效,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在会前组织省政协委员和专家,深入铜川、延安和浙江开展调研,了解学习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
调研组建议,从强化政策统筹、强化医保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数字化和互联网应用、推动区域协同与医防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让群众有医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高效看病,不断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多维分析中谋对策
协商会现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问题、提建议,多角度探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基层药品设备和耗材的保障已成为承接优质医疗资源的掣肘因素。”省政协常委、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张小宁建议,进一步优化和强化制度设计,从立法层面制定《陕西省基层医药保障条例》,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多方权责。科学优化保障系统,医联体内建立中心药房,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同时,加快基层保障智慧赋能建设,开发耗材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完善智慧云平台,实现跨机构药品余量查询和智能调配,提升供应及时率。
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新政在调研中发现,患者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负担随着获取优质医疗资源的程度不断加大,因此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建议合理确定医联体医保基金预算支付总额,扩大医保按病组(种)支付中的基层病组(种)范围,发挥价格调整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引导作用。”杨新政说。
增进医联体建设实效,人才至关重要。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宁岗强调,要加强人才引育为医联体建设“输血”。
王宁岗提出,要建立紧缺急需专业人才预警和管理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大与国内影响力较强、科研临床成果突出、团队专科排名靠前的高端医学人才团队合作力度,建立名医工作室、师带徒结对帮扶、顾问指导等方式,为卫生人才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会上,政协委员们“金点子”频出,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贡献智慧力量。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表示,将认真梳理归纳意见和建议,以政协专题报告的形式报送省委、省政府,促进相关部门进一步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美好期待,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起点新闻记者 张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