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如何保护利用? 西安“四个结合”保护理念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西部网 2024-11-13 17:55
“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现场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11月13日,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千年古都 诗意长安”西安大遗址保护主题新闻发布活动。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西安地区有杨官寨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等10处20个点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其中,秦始皇帝陵、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3处大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秦始皇陵、汉阳陵、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守正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推动全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唐龙表示,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西安市均把大遗址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工作重点,探索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四个结合”保护理念),形成了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唐长安城城墙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实现了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的相融共生。
同时,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都充分考虑了大遗址的保护要求,专题编制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西安总体布局形态为传承古都的空间发展模式。期间编制公布了《小雁塔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对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协调和规范作用。
唐龙说,近年来,西安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利用,结合不同区域大遗址的现状禀赋,聚焦融合发展、兼顾改善民生、注重生态保护,不断创新遗址利用方式,探索实施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比如,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公园建设,实施了隋唐长安城遗址圜丘、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建成开放了圜丘遗址公园、明德门遗址公园,打造区域文化地标,推动历史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我们还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部省合作新路径,紧抓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文保规划和国空规划‘两规融合’,将实施汉长安城遗址区供给水工程列入‘西安市 2024 年为民实事’,推动解决辖区13.3 万常住人口饮水问题,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协调发展,留住原居民、‘烟火气’,共享遗址保护发展红利。”
据悉,西安为加强大遗址保护工作,出台了《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等,进一步筑牢大遗址保护法治防线;建立运行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公安部门、文物部门连续13年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逐年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市级文保资金从2020年的2500万增至2024年的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中省文保专项资金倾斜支持,2020年至今共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约4.65亿元,其中大遗址方面专项资金约2.07亿元,相继组织实施了秦汉栎阳城、阿房宫、西汉帝陵、隋唐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等大遗址文保工程,有效改善了大遗址保护状况,提升了遗址周边环境,夯实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