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颠覆性创意、年轻化消费特征 让陕西文旅拥有“核心竞争力”
来源:西部网 2024-05-30 10:56
西部网讯(记者 李媛 徐芳清)穿最美华服,逛最“唐”古都,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盛唐密盒”,与李白“隔空对话”,这或许是每位来西安的游客最想完成的“打卡”梦。而西安文旅也正在通过淋漓生动的阐释和互动,将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游客。
5月29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协举行“推进文化自信自立 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质效”专题协商座谈会上,来自省政协的委员、文旅专家、高校学者等,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023年,陕西文旅交出傲人“成绩单”:全省文化产业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8.4%,8条重点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到7729.86亿元。接待国内游客7.15亿人次,同比增长106.58%(恢复到2019年的101.91%);国内旅游收入6578.46亿元,同比增长150.63%(恢复到2019年的94.26%)。
西北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晨佳表示,尽管近年来陕西文旅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部分文旅产品并未能沿着文化内涵挖掘——文化核心价值提炼——文化自信油然而生的路径匹配客户需求。这样的同质和表浅问题,造成客流量大,客单消费严重不足的局面,消费者面对千篇一律、缺乏深度体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意愿不强烈。
“目前基本是‘一锤子’买卖,回头客极少。如大量唐诗及其作者,作品、足履遍布长安街头巷陌,却缺乏深度挖掘转化长安故事、多处开花的文旅项目。愿意买单就代表价值认可,通过二次或多次消费完成价值链闭环。而从2022年数据来看,我省新型业态营业收入仅占全省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20%,低于国家新型业态占比16个百分点,文化资源挖掘开发的创新规模严重不够。”
王晨佳建议,升级供给、价值引领、城乡协同共同提升文化自信。循“颠覆性创意、年轻化消费”的产业特征,联合高校进行产学研一条龙合作,对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通过IP授权、特许经营、IP入股等多模式开发,依托文创、旅游、餐饮、民宿等对IP资源进行多角度利用,把IP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物质产品。
同时,年轻人是高粘性、高活跃度的客群,是文旅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文旅产品供给者从认知层面,要有市场意识更要有情怀担当,引导消费者提升文史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高中印称,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长恨歌等做法受到群众热捧,“倚老卖新”“以新带老”,走出了创新转化的新路子,让厚重历史文化变得时尚可亲轻松。旅游业从资源化到产品化、再到场景化,对陕西厚重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文旅产品提出严峻挑战,提质增效重点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把传统资源做成现代产品,增强场景的吸引力、感染力、浸润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要顺应文旅投资发展新趋势,遵循市场规律,营造优质投资环境、营商环境、旅游环境,梳理打造各类星级旅游线路,旅游项目突出小而美、小而精和轻资产、多元化、好掉头,推广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新体验。”高中印说。
省政协委员、咸阳市政协主席李晓静则聚焦如何推动农文旅融合,她表示,富有特色和创意的高质量文旅产品是农文旅融合持续具备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建议进一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策划设计以农耕、采摘、品尝、观赏、游乐、养生等为主题的体验区,丰富相关农业知识、文化故事,打造多种类型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让游客不仅身临其境更“心临其境”;广泛运用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效激活我省历史文化、生态康养等优势资源,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