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月 陕西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万亩
来源:西部网 2023-11-02 14:50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冯涛
西部网讯(记者 马晴茹)今天(11月2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标准地’改革 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月至10月,陕西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2022年 陕西11个试点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74宗1.72万亩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冯涛介绍,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作为“标准地”改革工作牵头单位,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经广泛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省政府专题会研究等环节,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标准地”改革在全省正式启动。2022年3月,制定《陕西省2022年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2022年全省“标准地”改革范围、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工作步骤以及保障措施。
记者了解到,“标准地”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在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性指标、实现项目开工建设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后,面向工业项目供应的国有建设用地。而“标准地”改革是一项以土地为载体的综合性改革,深入开展“标准地”改革,能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冯涛说,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陕西全省11个试点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74宗1.72万亩,占全年供应工业用地总量的59%,超额完成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试点区域新批工业用地不低于40%按照‘标准地’供应”的目标任务。
今年1月至10月 陕西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冯涛说,“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标准地”改革走深走实,2023年以来,他们制定了《陕西省2023年深化“标准地”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重在质的提升,不断提高“标准地”质量;其他区域重在面的拓展,迅速启动“标准地”改革;有条件区域积极探索,为全省“标准地”改革提供借鉴。今年1月至10月,全省累计供应工业用地“标准地”185宗2.0万亩。
据介绍,“标准地”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事先开展区域评价,评价成果由区域内投资项目无偿共享使用,企业无需自行开展,可最大限度解决以往评价事项多、评价时间长等问题,可有效降低工业企业成本。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应用区域评价成果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省编制费用约30万,报建时间约60天;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企业拿地后2天即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节省超过100万费用,较约定开工时间提前30天以上;宝鸡市扶风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为企业节约资金成本近500万,减少时间成本20余天……”冯涛说。
冯涛说,“标准地”与以往工业用地最主要的区别是事前定标准,即根据产业导向和地块实际,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设定控制性指标,对工业项目提出准入要求,以提高项目质量。“西安高新区先导院项目建成后,容积率达到1.49,建筑密度47.65%,远高于高新区的标准要求和平均水平。投产后亩均固定资产投资1066万,高于高新区标准33%;亩均产值1400万,高于高新区平均水平近18%;亩均税收116万,是高新区平均水平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