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中的家国情怀”汉镜特展在西安展出 一起寻找文物上的“中国”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2-10-04 17:29
“铜镜中的家国情怀——‘人民昌·中国强’”汉镜特展。
西部网讯(记者 裴丰瑶)看展览、DIY热缩卡片、穿上汉服去打卡……国庆假期,备受期待的“铜镜中的家国情怀——‘人民昌·中国强’”汉镜特展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揭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观众纷纷走进博物馆,体验“就地过节,一样精彩”的快乐假日。据悉,本次特展共展出国宝级文物“人民昌·中国强”汉代铜镜及其他22件馆藏精品,将持续至2023年1月10日,国庆长假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
22件馆藏精品文物。
22件馆藏精品文物。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是古人避邪镇宅、寄托相思、馈赠赏赐的日常用品,在唐太宗李世民笔下延伸出“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深远意义。本次特展介绍了铜镜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人民昌·中国强”铜镜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传递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人民昌·中国强”汉代铜镜。
“人民昌·中国强” 汉镜外观圆如满月,直径22.3厘米,厚0.7厘米,半球形镜钮,做工精良,纹饰细腻,保存完好,镜背呈现25种祥瑞纹饰、铸有47字铭文,展现了庄严浪漫的流动之美,具有极高艺术价值。镜子由铜、锡、铅合金制成,采用范铸法浇铸,又用浅浮雕技术加以装饰,体现了汉代合金技术、雕刻技术和铸造工艺水平,为当代学者研究中国铜镜铸造提供科学依据。
铜镜背面部分铭文。
铜镜中区(11种)纹饰寓意。
铜镜上 “人民昌”、“中国强”吉语。
为了全方位展示铜镜的独特魅力,大唐西市博物馆特别推出“人民昌·中国强”汉镜特展热缩片现场手作、汉服体验等活动,并研发系列文创产品,让观众了解祥瑞神兽背后的故事,把“文物”带回家。
工作人员展示热缩片制作过程。
大唐西市博物馆研发系列文创产品。
这份汉代珍宝是迄今全国唯一铸有“人民昌·中国强”铭文的铜镜,国家富强、人民昌盛——简洁有力的话语承载着绵延千年的盛世期盼,进一步佐证了汉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中国”一词在古汉语中多数指代的是我国中原地区,而“中国”由“中原地区”发展到如今的国家简称也是有迹可循的,很多文物都带有“中国”印记。
西周何尊。
西周何尊内壁铭文。
何尊作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其内壁铭文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1963年6月,一位名叫陈堆的宝鸡人在土崖上刨出一件青铜器,两年后流落至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在这家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青铜器,并以30元的价格将这尊铜器购回。后经专家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这是一件汉代蜀地织锦,用白、红、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造出复杂的图案,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汉隶文字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意思是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 “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表达了吉祥美好的祝愿。
“多贺中国人民富”铜镜。
“多贺中国人民富”铜镜,上有半球形钮,四猛虎绕钮相对,外区一周有隶书铭文:“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中国人民富,云雨时节五谷熟”。汉代带铭文的铜镜很常见,但“中国人民”一词在汉代铜镜的铭文中却极少见。
汉代六博博局纹镜式样铜镜。
这件铜镜是典型的汉代六博博局纹镜式样,它珍贵的地方在于鎏金工艺和镜缘铭文,包含了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对国家、子孙的祝福祈愿, 其中 “中国大宁”四字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引起深远的共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明朝天启年间在西安出土,碑文记载了景教教义、礼仪,以及唐代前中期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教士在华传播景教的史实,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字迹清晰,书法秀丽,是研究景教历史及其在中国唐代传播的情况、中国古代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些文物上的“中国”记录下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和古人的美好祝愿。今天,回望着曾经文明的璀璨,也见证着今日祖国的富强,虽然千百年来“中国”的范围和意义在不断变化,但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繁荣昌盛的心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