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调查|西安“限塑令”为何难落地?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1-01-20 14:15
7-11便利店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
西部网讯(记者 高冠涛 实习生 左丹卉)一个塑料袋的平均使用时间为25分钟,降解却至少需要470年。日前,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对西安市的多家连锁超市、商场、早点铺进行了走访发现,奈雪的茶、7-11便利店等多个商户已经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及吸管,但小商铺、街头流动摊位等仍用着普通塑料袋。
“限塑令”落地有哪些困难?政策如何能真正实行到位?记者进行了进一步探访。
普通商家执行限塑令有难度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7-11便利店、每一天便利店、松林超市均已经提供可降解塑料袋。
“这个袋子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虽然成本高了,但是更环保。”西安文艺路一家7-11便利店的一名店员表示,目前西安所有的7-11便利店都已更换为可降解塑料袋,售价则为6-9毛不等。
每一天便利店内在售的可降解塑料袋。
“相比普通的塑料袋,可降解塑料袋虽然贵一点,但更结实耐用。” 另一超市门店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多数到店购物的顾客会自备购物袋或者重复使用可降解塑料袋。
在测绘东路松林超市的外墙上,记者看到大幅限塑令宣传海报,并配有“拒绝塑料袋,支持环保布袋”的说明。
走访过程中,大街小巷的小商铺、流动摊贩等使用普通塑料袋的情况仍屡见不鲜。
“我们购物袋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了,由公司直接配送,对于限塑令我也不是非常了解。”建设西路的酷铺民生家乐连锁超市老板说。
记者走访了西安多家大型集贸市场,发现批发供应可降解塑料袋的商家寥寥无几。而如西安古都放心早餐、7-11便利店等需求量大、资金雄厚的企业,一般由生产厂商直接供货。
不少商贩向记者表示,普通塑料袋的价格优势以及可降解塑料产品市场供应量不足,是他们替换可降解塑料袋的主要制约因素。
政策难落地 执法部门称处罚“无规可依”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2020年11月11日,西安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了《西安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对西安市限塑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其中明确,到2020年底,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相关政策虽已推出,但是由于处罚条例尚未明确,执法部门只能以劝诫、引导为主。”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管处处长高大志表示,他们已开始对多个批发市场、药店、餐饮店等场所进行督导检查。
有网友建议,禁限塑工作不仅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强大合力,也需要培养每一位市民、商家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这样才能让不环保的塑料制品失去市场。
2020-2026年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预测。(来源:智研咨询)
市场需求大 可降解塑料板块走强
就市场整体来看,不难发现不可降解塑料产品正在梯度退市。据智研咨询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122.00亿元。随着限塑令的持续深入,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可降解产品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市场空间也将迎来大规模发展期。
1月18日,可降解塑料板块走强。
1月18日,可降解塑料板块走强,金丹科技涨9.12%,瑞丰高材涨2.47%,裕同科技涨1.43%,丹化科技等跟涨。据天风证券数据,限塑令施行前,可降解塑料在我国的市场需求为4.2万吨。长期来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亿元级的市场空间。据国信证券测算,可降解塑料约有1017万吨的潜在需求空间,对应市场规模约1777亿元。
一塑料制品生产商老板告诉记者,“限塑令”刚刚执行,由于存在之前尚未完成的订单,企业目前的生产线并未全部更换升级,“我们也正在加紧研究替代产品”。
面对着庞大的市场需求,能否跟上产能也成为众多生产厂商互相竞争的关键。据媒体报道,作为国内改性塑料行业龙头企业的道恩股份已经开始布局上游合成产业链,为扩张产能提升规模按下加速键。
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认为,全面推行可降解塑料袋更需要一个缓冲期。有关部门应从原材料、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管,也要发挥市场作用,降低成本。“在价格导向影响下,若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过于高出普通塑料袋的价格,商家加大了经营成本继而转嫁给消费者,那民众的接受度也会大打折扣。”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实践下去,环境保护自然会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王晓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