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院实现研、试、产一体化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11-19 12:46

4e49070e5e16fc367506a13f97d8d3fc.jpeg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召开。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 赵昊)今天(11月19日),记者从“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前三季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实现综合收入98.07亿元,同比增长8.7%;产值95.88亿元,同比增长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利润(不含西部材料、西部超导等上市公司)同比增长56%。

近年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全链条、分类施策、协调推进、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航空、航天、核工业、海洋工程和生物医疗等稀有金属新材料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国家“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问题。

e66b4773c6c4127c43e6e22c69a24aa8.jpeg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峰。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峰介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C919大型客机、超导磁共振器械等多项重大科技成就,都有研究院的贡献。

今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采用IMD方法(中心镁扩散法)制备的二硼化镁超导线材取得突破,长度和临界电流密度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先进核能领域急需多元难熔金属合金单晶的生长关键技术,制备出的单晶达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钛合金管材短流程制备斜轧穿孔受力不均匀难题,使大口径钛合金管材制造成本降低40%。

同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核心技术为依托,在稀有金属领域布局了38家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用高性能低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项目,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的空白,是国内唯一向国际大科学工程“ITER”提供超导线材的企业;“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与产业化”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及毡生产企业。

李建峰表示,“十三五”期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实施技改项目近50项,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提升。目前形成集熔炼、锻造、轧制、复合、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成为国内门类最全、应用最广、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