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王铁山: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促陕西高质量发展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6-15 09:32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当前,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批示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以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为突破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陕西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的关键。
以打造国际综合枢纽为目标,推动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综合枢纽、国际运输走廊的目标,以综合交通枢纽为依托,着力推进交通物流设施一体化,搭建信息化口岸服务平台,促进枢纽地区产业集聚,培育具备陕西特色的枢纽经济体系。
1.推进交通物流设施一体化
枢纽经济也是一种通道经济。如今,城市之间的要素通道已拓展为海、陆、空三维。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发挥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方向,也是枢纽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提升综合物流枢纽功能方面,自贸试验区应成立多式联运专项工作组,协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个部门以及相应企业,在多式联运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连接国际港务区和空港的经贸布局,打通自贸试验区内部物流链条,形成三大区域内部优势互补格局。
还要鼓励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形成跨境电商、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战略合作,建设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降低流通成本。建立集跨境物流服务、外贸服务、冷链服务、全球质量防伪溯源、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子运单等功能和智慧物流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激发贸易活力。通过多式联运促进不同的运输方式和物流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提高运输效率。
2.搭建信息化口岸服务平台
目前,自贸试验区“单一窗口”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加速“单一窗口”的推广应用有区域化、国际化和智能化三个方向。区域化是指要实现陕西与国内沿海沿边口岸海关区域开展通关合作,实现贸易监管和物流部门间的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
国际化是指实现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通关合作,通过强化政策沟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口岸信息互联互通,将陕西打造为国际贸易的一个枢纽节点。智能化是指将整个陕西口岸变成一个智慧口岸,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通关环节,例如,在查验环节利用新的查验技术和方法,构建查验信息化平台,搭建海关与港务区、机场的查验信息交互平台,提高查验效率。
3.培育具有陕西特色的枢纽经济体系
依托自贸试验区的空港、陆港等枢纽对资源要素的聚集效应,发展核心和配套产业,构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方面,依托西安咸阳机场培育发展空港枢纽产业集群,重点发挥枢纽高效连接内外市场的优势,带动以航空租赁为代表的临空服务业,以及以跨境结算、保税贸易为代表的临空服务贸易等临空经济产业的集聚发展。
另一方面,依托国际港务区培育发展陆港枢纽产业集群,拓展中欧班列(长安号)的辐射范围,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鲜活农产品冷链、保税等特色物流,做大做强应用电子产业集群;加快智慧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关联产业布局,提高信息和金融等服务枢纽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抓住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推动门户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西自贸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门户经济发展,同时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发展互动,形成发展的合力。
1.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自由贸易港是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探索建设具有特色的内陆自贸港,对于推动陕西门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自贸港的目的是扩大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并以此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和资本的集聚,还表现为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进行更高效的全球要素配置。通过建设自贸港来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可以充分发挥陕西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
2.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陕西要发展门户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心建设。一方面,发挥自贸试验区特色,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另一方面,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特征,发挥陕西产业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的国际合作,从构建跨国产业链的视角创新园区建设模式,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走出去”。还要为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走出去”提供支撑服务,例如,提供税务、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规避税收风险并享受国际税收红利。
3.建立区域协同开放合作机制
陕西自贸试验区要围绕实施内陆与沿海协同开放战略,加强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
在省内,重点推进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的协同发展,除了考虑三者之间的产业链与物流运输外,还要综合其地缘优势、城市建设、战略发展方向等信息,充分发挥三个片区的空间布局,深化三个片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还要为没有自贸试验区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服务。
在省外,一是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省区的经贸合作。由于台湾、香港和韩国为陕西三大贸易伙伴,陕西应该加强与福建、广东等自贸试验区的合作,以此来增强与台湾、港澳等地区或者国际贸易伙伴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周边重庆、成都等省市的互联互通,通过这两个省市对接“渝黔桂新”南向通道,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园区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自贸试验区成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以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推动流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要创建新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搭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集聚要素,为“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形成制度创新、系统集成优势
“三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互为促进。政府需要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自贸试验区在改革中要避免改革的“碎片化”,要注意政策的系统性和集成性。这不是简单地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而是需要经过政府多个部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改革方案,使其具有系统性和集成性,提升整体效应。
为此,陕西需要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在夯实制度基础的同时紧紧围绕商事登记、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进行系统性制度创新。将自贸试验区改革和陕西省改革结合起来,把全国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和国家各类综合改革特殊经济功能区制度进行梳理,实现各项制度、措施、平台之间的协同和集成,确保部门、区域之间实现一体化的行政备案制度,形成制度的集成创新优势。
此外,制度创新要因地制宜,要积极回应企业和民众对于制度创新的迫切需求,鼓励实施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各片区在招商引资时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更加重视企业在区内落户后的生存与发展。
2.提升营商环境
自贸试验区在坚持制度创新过程中需要提出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改善营商环境的路线图,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有操作性的流程图。然后,逐项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根据陕西营商环境短板有针对性地整改。例如,针对市场环境以及软环境方面的短板,优化营商环境时就必须重视“法制化”,尤其要注重在投资者保护和国际商事争议方面出台法律法规。在加快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要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对接,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环境方面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更要持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
通过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市场服务机构集聚,使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优势,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自贸试验区集聚,促进高端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
3.整合各片区资源
依托陕西各类开发区,推动“区区联动”和“区港联动”,探索“自贸区+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开发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的先锋作用,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还可以为自贸试验区创新拓展新空间。在整合发展资源的同时,应把优惠政策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捆绑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充分加以利用。因此,要理顺自贸试验区的管理体制,强化管委会的权责,将自贸试验区改革与其他改革统筹安排。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咸新区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