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奋有新貌丨走出贫困沼泽地 南郑111个贫困村有了主导产业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4-20 11:02
编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进一步总结和展示这些县(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特别推出“秦奋有新貌——陕西29个县(区)脱贫摘帽”专题,邀您共同见证陕西人民脱贫攻坚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儿女不懈奋斗之美。
贫困户正在园区务工。
西部网讯(记者 凌旎)从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到顺利脱贫摘帽,汉中市南郑区全区人民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用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举措,奋力书写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
俯瞰南郑区,一条绵延的道路在山中修建而成。
脱贫有实招:水通了路顺了 贫困户腰包也鼓了
南郑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力打造万亩茶叶、烤烟等扶贫特色产业带和稻渔综合养殖、食用菌、山野菜等产业扶贫基地,111个贫困村都拥有了自己的脱贫主导产业。
南郑区濂水镇的黄花产业。
南郑区已累计投入整合涉农产业发展资金6.4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培育重点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农民专业合作1453个,家庭农场197家,310个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有力促进全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天晴硬如钢,下雨一泡汤,风起黄灰扬,上路愁断肠。”当地群众一直对汉通路西河至陕川界段的路况感到不满。2017年10月26日,该路段改建工程拉开序幕。如今,群众家门口的路越来越宽,致富路越走越顺。
群众生活的饮用水“痛点”也得到了解决。2018年底,自来水流进了福成镇明三湾村。海拔超过1000米,地势高低落差大,明三湾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要从根本上解决吃水难,只有因地施策、因户施策,从13公里外的黄粱垭引来水源,加固维修引水管道,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片区建大蓄水池,解决100多人的吃水问题;购置了水泵,修建小蓄水池,40多户吊庄户告别了吃水难。
数据看发展:生活条件大提升78799人走出贫困沼泽地
脱贫故事汇:靠双手奋斗 贫困户成了致富能手
汉中昂格罗马农业园区的鸡圈。
南郑区陈村十组69岁的吴汉发老伴常年患病,为了照顾家人,他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村两委根据他的情况,介绍他到以生态养殖、旅游等产业为核心的汉中昂格罗马农业园区务工。一贫如洗的吴汉发每年仅在家门口务工就能赚近3万元。
在园区的带动下,2018年吴汉发租了近20亩地栽种西瓜净挣3万余元,看到一笔笔收益,吴汉发的干劲更足了,他从园区购买了五六百只鸡苗养殖,当年底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收入近6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务工和发展种养殖业,吴汉发2019年顺利脱贫。
高丽佳已从贫困户蜕变成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多年前,东北姑娘高丽佳嫁到了南郑区黄官镇李家咀村。因为公公发生意外落下终生瘫痪。面对巨额的外债、瘫痪在床的公公、上学的孩子和困窘的家境,丈夫李伟只能继续外出打工,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高丽佳一个人的肩头上。
2016年,经过精准识别,高丽佳一家被认定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经过扶贫队伍的引导和帮助,她开始用30亩地种植元胡。2018年5月,首批元胡大获丰收,得到的收益不仅让她还清了外债彻底脱贫,还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带动了3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如今的高丽佳已从贫困户蜕变成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南郑区协税镇黄家沟村村民徐兴杰。
徐兴杰,家住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协税镇黄家沟村,和妻子李雪玲两人因腰间盘突出,长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村党支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学习和了解扶贫相关政策,徐兴杰自筹资1.5万元,利用房屋后的荒坡地办起了家庭土鸡养鸡场,养殖土鸡400余只。
由于是精心散养的土鸡,徐兴杰家的土鸡蛋供不应求,当年底就累计售出2吨。徐兴杰家的总收入达到了近3万,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为了加快致富步伐,2017年,徐兴杰又贷款3万元,在县城开设了一家茶叶土特产经销店,还利用线上平台继续销售土鸡蛋,如今每天都有网上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