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中东欧十三国记者团走进陕西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22 08:08
5月20日,记者团一行参观兵马俑。
初夏之夜,西安大唐不夜城人流如织,绚丽多彩的灯光与古风古韵的建筑相互映衬,一幅盛世图景。
在步行街上拍照,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与身着汉服的游客擦肩而过……“他们的服饰特别漂亮,大家脸上带着笑容。”5月20日晚,穿行在人群中,波黑新闻和网络媒体委员会执行主任哲娜娜·布莱克觉得很美妙。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期间,外交部欧洲司组织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波黑等中东欧十三国记者来陕参访交流,不断拓展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丝路故事的渠道。
5月20日上午,记者团一行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排列整齐的陶俑以永恒的静默,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讲述”着一个时代的辉煌。
“兵马俑,我早有耳闻。今天看到形体高大、阵容整齐的兵马俑,我还是感到震撼。”《匈牙利新闻报》记者纳吉·阿隆用相机记录下很多细节,如武士俑的发髻、铠甲,车马俑的面部表情等。他说:“通过镜头,我看到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面孔。我无法想象制作这些俑需要多长时间。”
参观过程中,纳吉·阿隆不禁想起欧洲墓葬出土过中国丝绸,这让他对文明对话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我们有着紧密联系的过去,也将共享未来和繁荣。”
为了让记者团一行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省委外办联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组织了一场沙龙活动。针对考古挖掘中面临的挑战、陶俑文物保护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多国记者踊跃提问。
克罗地亚全新闻网站负责人保罗·布拉德伯里的居住地有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他非常关心各国如何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当他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二号坑看到工作人员正在通过各种技术、设备,小心翼翼地进行保护性挖掘时,不禁感叹:“这样的保存是最负责任的。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媒体报道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不靠海、不沿边,内陆腹地何以不断突破局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陕西的答案是不断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5月20日下午,记者团一行走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一台台龙门吊和货车正在有序装卸、运输货物,一列印有“中欧班列(西安)”标志的钢铁长龙缓缓启动,驶向远方。
这里年运输货物量有多少?火车连接了哪些国家和地区?波兰《法律日报》记者尼科丹姆·西诺夫斯基对中欧班列(西安)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很感兴趣。他说:“在我的国家,很多人认为亚欧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实际上,铁路也是很重要的运输方式,构建了亚欧陆上运输新通道,建立了中欧友好和共同发展的纽带。波兰也是受益者。”
来自捷克的报纸编辑赫列娜·科乔娃说:“中欧班列(西安)构建起一条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我们可以将我们国家的优质产品出口到中国,也可以进口许多中国的商品。我要把在这里目睹的震撼场景和先进的运营模式分享给捷克民众。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中欧班列(西安),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铁路货运、贸易往来等领域的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契机就是一扇扇窗。让我们打开更多合作之窗,共赴美好未来。”5月21日,参加完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记者团团长、罗马尼亚《国家信使报》主编斯特凡·勒戴亚努表示。
行程短暂,收获满满。“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来陕参访交流后,有记者团成员感叹。
记者 李羽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