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安美院院长:刘文西先生是美术教育领域里不可逾越的丰碑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19-07-11 09:03

7b45b8964775d0858be55d12b04f2323.jpeg

郭线庐与刘文西先生在一起。(资料图)

西部网讯 黄土画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于7月7日在西安逝世。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人士表达了哀思。7月8日,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来到了刘文西先生生前供职的西安美术学院,采访了学院院长郭线庐,一起回顾刘文西先生生平的点点滴滴。

记者:虽然是黄土画派创始人,但刘文西先生的艺术生涯并不是从陕西开始的?

郭线庐:刘文西院长7月7日中午离世,我作为他的学生,作为现任院长,心情非常悲痛。从个人角度来说,师生情谊很深;从学科建设角度,从学校发展建设角度来说,刘文西院长是西安美术学院70年来发展建设的一面旗帜,刘院长的离去是我们学校发展建设史上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刘文西院长1933年10月出生于浙江嵊州, 从那儿就步入了艺术之路。

上世纪50年代,他首先在上海读书,后来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受教于一代大师潘天寿先生。他在艺术造诣的平台建设上,得益于当年的学习经历,中国美术学院为他铸造了丰厚坚实的艺术创作平台。

记者:您和先生的渊源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郭线庐:我是1978年来到这学校,认识了刘院长,那时候他已经在这个学校工作了很多年,一直到今天,他的工龄跟我的年龄一样大。1958年毕业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至今已经61个年头,从他的个人成就和发展看,我觉得刘院长的经历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第一,学习艺术培养的基础平台来自于中国的南方。 比如说来自于上海和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给他打造和铺垫了艺术教育观念与发展的基础平台。今天来说我觉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60多年来他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这已经不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某种感受。1958年来到西安美术学院以后,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学科的单薄和一般的设置,一直到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丰厚和多元化的立体教学模式,刘院长都是见证者。

开创和推动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关于中国绘画的教育教学研究法和教育教学观念。大家都知道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藏,是国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那么对中国绘画历来也存在着传承发扬,首先是传承,其次是今天的研究,再次是未来的创新。对刘院长来说,这三个重要的内容都有。

首先他对历史的研究,让我觉得望尘莫及。他对中国传统画、中国美学和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非常熟悉。他对中国绘画几千年的发展演变研究非常之深,值得一代又一代艺术教育的莘莘学子去学习追随。

其次,他是当代中国中国画人物画发展与建设新观念的奠基者之一。在徐悲鸿和蒋兆和之后,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与建设的很多平台建设,在传承与研究中间的补充与完善,我觉得都与刘文西院长息息相关,刘院长功不可没。

我们这一代,和比我再晚一代的一些活跃在画坛上的中国人物画家,可以说当年都是临摹着刘院长的摹本成长起来的,临摹着他的速写,临摹他的绘画而成长起来。

再次,他是新一代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引领者。创新和引领,表示了中国画人物画创新研究中新的高峰。你们可以看看中国古人画的人物,也可以看看改革开放以前,那些中国画的人物,再看看改革开放40年以后,刘文西先生所缔造和追寻着中国人物画的高度,你们可以想象出来,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是目前中国人物画的丰碑。可以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刘文西院长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艺术家。

e4241e298d4ccf7fbe2150828e7808da.jpeg

郭线庐(左一)在刘文西先生的追思会上。

记者:先生作为新一代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引领者,在我国艺术创新和研究领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郭线庐:7月7日中午以前,中国人物画领域中,大家称他为活化石。从过去到今天到未来,在刘文西这么多年的艺术创新和艺术研究中,他就是一个活化石,是个样板。当然由于他的艺术工作和艺术的创造,刘院长参与了国家很多的重要活动,他也是国家非常有影响的人物。

比如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的权威,也是我们中国美协的老领导,中国美协原来的副主席,是我们陕西省文化艺术发展的奠定者和引领者,特别是在美术事业方面。曾经也是我们的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原来的副主席,现在是我们省美协的顾问,也同时是我们的名誉主席。

记者:先生创建了黄土画派,生前被大家称为中国人物画领域的活化石,他的作品在哪里能看到?

郭线庐:我觉得最值得骄傲的是,有四个重要的标志。

他是第一批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百名教学名师,这个荣誉实在是太高了。

他艺术成就,除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几十件精作和佳作以外,各位口袋里都装有他的作品。他是我们新版人民币图案的作者。人民币图案代表着国家形象,他是国家形象的绘制者。

刘文西同志是陕西省评出的十位教书育人楷模之一。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艺术高度都处于最高标准的一种荣誉。

他是除了长安画派以外,另外一个画派——黄土画派的创始人。

今天说黄土画派,是在长安画派以后唯一在中国高等美术院校里萌生和诞生出来的一个学术团队。它已经成为兼顾传统,也兼顾今天,努力追寻未来,践行党的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他的一些代表作,比如说《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这些作品都在中国美术馆珍藏。

上次我们学校办展的时候,非常荣幸的得到中国美术馆的批准,把这个作品借出来了,又一次呈现给全国广大观众,那震动是很大的。那个时代画的画,到现在仍然气场很大,感情之深,笔墨之好,表达之深刻,仍然是丰碑,现在一般人达不到,你努力去画,也没有他那个心境和气场。

气场是什么?是中国文化美学精神中的一个核心的元素,画面虽然不是很大,但放在画面里,就是那么大气。《祖孙四代》、《毛主席和牧羊人》、《知心话》、《山姑娘》,最后的大场景《黄土情》基本上都保存在中国美术馆,成为我们国家美术馆中间国宝级的藏品,现在却成了遗作。

记者:先生作为国家形象的绘制者,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郭线庐:过去,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础平台是一个单薄的师傅带徒弟的观念,我们过去说名家自己在家带徒弟。在刘院长开创和建设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教学中,他创造了一种集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观念为一个平台的新的教学观念。举个例子,他有两个特点,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很多艺术家去学习。

兼顾中西两个文化的精髓的融入。当然那个时代我们只能看到俄罗斯的绘画,他正是在那个基础上,提升了绘画基本功功,他的素描稿今天对我们这些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艺术高峰。

他在学校工作,搭建中国画平台的时候,强调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这是过去私塾和画廊里边不太可能出现的。过去师傅带徒弟,老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不可能有变化。刘院长这个平台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外美学的很多观念,包括技法元素融入到一起,这是第一大贡献。

强调“严造型”。过去的中国绘画在造型基本功上,可除了临摹之外,还有默写。在默写上,刘院长又进行了新的提升。你看完大千世界,看完劳动人民回到房子,你没有对着对象画,你要把它默写出来,这个本领可不一般。这在中国画的平台上,又是一个新的高度。

对中国画的丰富。中国画人物的丰富性,在线、形、面等内容外,增加了很多新的要求和高度。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立足平台,找准定位是刘院长最鲜明的艺术观点。找准定位,中国画要表现什么?要宣扬什么?要歌颂什么?中国绘画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我认为他不是留在表面,而是体现一种文化精神。那画面表现的都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的部分,这是第二个贡献,凝炼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第三个重要贡献,他把服务人民深入生活理念强调实践,继承了长安画派传统意象的艺术创造理念,深深的带入到今天的中国画教学里。 不喜欢闭门造车,一定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去了解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

最后一块是对中国当代高等学院中国画的学科建设贡献巨大。过去大家知道中国画进到我们学科里,也没有什么专业,是混在一块的,不像我们现在分的这么清楚,现在终于有了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在刘院长要求下,我们的中国山水研究,花鸟研究,跟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记者:先生当年带来了浙江美术学院在中国画中好的东西,在后来的实践中,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

郭线庐:大家知道,中国绘画史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精彩的部分都在西部、在长安,他又扎根西部,把西部、长安文化中间的精髓部分,又融入到南方的优秀特点之中,形成了兼顾多种元素,兼顾各自不同时代的造型艺术,是艺术观念特点之外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理念。

所以我们学科建设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刘文西院长在学科建设的多层面中,在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上,具有创新和领先性,对中国美术教育学科发展建设观念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画人物的研究与发展,我觉得他是继徐悲鸿和蒋兆和之后,目前中国画中国人物画发展建设中的另外一个高峰,是丰碑和教科书。现在要去研究中国人物画未来怎么发展,这要求我们服务人民扎根生活,真实凝练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精神面貌,刘院长现在这种艺术风格是最恰当,也是最吻合的,因为它真的很感人,来自于生活中最实践,也是我们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a4d2228060a2f024fdc123a82451e0ca.jpeg

郭线庐向记者回忆自己与刘文西先生的点点滴滴。

记者:扎根西部,扎根黄土,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美术事业,咱们如何传承、发扬这种精神?

郭线庐:刘院长,一位习惯南方生活的人,来到中国的北部,来到过去非常贫瘠的黄土高原,几十年如一日。我觉着我们要传承的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西安美术学院走到今天,延安精神是我们办学的核心主线。西安美院是延安精神传承下来的一所高等学校。刘院长就是传承延安精神的又一典范。那么我们要传承什么?继续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传承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去做好工作,刘文西院长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第二,“两个扎实”仍然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刘文西院长在践行“两个扎实”时,又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例证和榜样。几十年他去了陕北上百次,把一个绘画对象从一个小姑娘画成一个老太太。 他对人民群众这种真实的情感和热爱艺术、扎实认真完成自己的艺术追求,值得我们传承和研究。

第三,我们称刘文西院长是一代宗师。为什么?他有几句话:严造型、重笔墨、求创新,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造型研究非常重要,他认为造型艺术有很多规律和艺术要求,但是都要符合新时代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比如说国家精神,要通过你的严造型才能把这种精神面貌体现出来。

记者:如何弘扬和传承延安精神,先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您认为他给当代的美术人留下了什么?

郭线庐:大家知道中国绘画是讲笔墨的,中国的文化里面不管是书法和绘画,不去研究笔和墨的运用,中国文化的很多精髓都没了,刘文西院长就不断的强调要“重笔墨”。拿着一支毛笔,要知道这个毛笔下去,有多少的内涵,它有多少创造奇迹的可能。这一滴墨从黑一直到水,它中间有多少个色阶?怎么去研究?怎么去体验?怎么去弘扬我们的传统,怎么进行新的补充和完善?

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里。刘文西院长老说“人民”这个词,过去还不是太理解。人民这个概念它很宽泛,但刘文西院长说的“人民”是非常具体,就是在我们最普通的劳动者,是在生活中最普通的广大的人。人民群众这个群体才是研究和要表现的对象,因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诉求和他们的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真实的写照。西安美术院的毕业创作,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或者搞的一些展览,紧紧的围绕着“人民”放在前边,我们的作品就是真实客观真情的来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所在。

记者:这些年我们都在讲创新,结合先生在美术界留下的财富,我们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郭线庐:过去很多人说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师,画的东西都比较土比较浊,但我们广大艺术家在刘文西院长带领下,画的很真实也很感人,有厚度有深度。有些画看一两分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但有些艺术作品你可以看很长时间,你会觉得它中间包含了很多知识,很多精神,很多文化和很多思想。

今后我要传承什么?教书育人的风范。今天高等学校都在讲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踏实认真努力进取的精神。老院长老说,干什么事不要着急,不能靠一张作品就成为大师,你要靠众多的作品说明你的水平。艺术理想也不能靠你今天说一句话就成为大师了,要靠你经过实践的反馈,经过你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炼,才可能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刘文西院长就是一面旗帜。

因为有像刘文西这样艺术家支撑着,所以我觉着要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才有底气,才有实力好好去发掘和总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陕西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在这儿,值得西安美术学院去瞻仰。第二,我们有众多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不同民族间汇成的丰富的艺术语言,这也成为我们重要的创作主题。第三,延安精神是我们永远要坚持和表现出来的主题,有很多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歌颂的英雄和事迹,等着我们继续的发掘和表现。

(本文系记者赵昊 刘望 实习生 徐敬怡 赵长鸣根据郭线庐先生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