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举行
来源:西安浐灞国际港融媒体中心 2025-09-26 15:40
9月23日至24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与会嘉宾以“港产融合 推动国际陆港高水平开放 科技创新 发展物流枢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共同探讨国际陆港及物流枢纽的协调发展趋势和班列深化合作模式。会上,“中欧班列指数”正式启动,指数聚焦中欧班列开行量、开行频次、增速等数据,量化展示陆港枢纽在通道辐射能力提升、产业联动效应等领域的成效,进一步推动班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
凝聚共识 共绘陆港发展新蓝图
23日下午,来自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和国内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陆港企业、高校智库专家学者和知名国际贸易物流企业负责人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陆港与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
西安市副市长、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书记牛恺在致辞中说,西安市委、市政府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以中欧班列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
通道网络畅达,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集结线路26条,与沿海港口合作开展海铁联运,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枢纽功能完善,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设计集装箱年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与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实现国际物流“枢纽对枢纽”升级。
平台服务高效,长安号云舱系统联通哈铁、阿铁等多家境外铁路公司,报关及制单时间从5~7小时缩短至5分钟以内;实施智慧物流工程,货物放行由人工跑单优化为全天候自动秒放;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列集结、抵港直装、港区一体化,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贸易带动强劲,累计吸引落地国际物流和贸易企业3800余家,贡献海关税收超200亿元;今年1—8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领跑全国,运送货值510.2亿元,助力全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4.9%的快速增长,分别高出全省、全国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
“西安正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构建‘中欧班列经济圈’”。牛恺表示,西安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携手推动国内国际枢纽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为畅通双循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力量。
商务部原党组成员、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强调,陆港建设和中欧班列发展不仅推动中国制造更便捷地走向世界,也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品更加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这种互联互通不仅带来了贸易往来,更促进了产能合作和文化交流。
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副秘书长萨吾特表示,当前跨里海线路发展势头强劲,从中国经跨里海走廊过境的集装箱班列数量和集装箱运量大幅增长,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显著提升。“我们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来自中国的班列数量提升至1000列,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积极推进跨里海路线沿线多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通道的运输能力与效率。”
海关总署原党组成员、国家口岸办原主任叶剑表示,只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持续推动陆港提质、班列增效、合作交流、合作共赢,就一定能让中欧、中亚班列成为连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纽带”和“友谊桥梁”,为全球贸易便利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汪鸣,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海关总署原加贸司司长张皖生等嘉宾,分别围绕物流供应链生态重塑陆港物流组织的路径、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向、高效的物流枢纽催生新经济业态等主题作分享,为陆港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中欧班列指数”启动 为“钢铁驼队”发展提供数字标尺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由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研发的“中欧班列指数”正式启动,标志着中欧班列这一贯穿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迈入数字化评估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李宗佺在介绍“中欧班列指数”时说,该指数从战略导航、协同赋能、共享互联三个核心价值出发,以超越物流的理念进行设计,覆盖“通道-枢纽-产业-贸易”全链条,系统评估中欧班列在提升物流效能、促进区域协同、增强供应链韧性等方面的作用,从运输规模、运行效率、贸易质量、服务水平多维度刻画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与潜力,为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可为行业提供一把衡量发展水平、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字标尺”。
“中欧班列指数”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班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中欧班列指数’通过聚焦中欧班列开行量、开行频次、增速等数据,量化展示陆港枢纽在通道辐射能力提升、产业联动效应等领域的成效,不仅能为国内陆港企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还能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助力区域优化陆港布局,推动公路枢纽优势向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中国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说。
同期发布的“陆港云平台”,将整合陆港、物流企业、贸易货主以及运营主体等多方资源,实现陆港与陆港之间、陆港与海(内河)港之间、陆港与空港之间互联互通,让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单证流的畅通流动,突破“空间、时间、算力”的约束,打造以陆港为核心的陆港经济体。
在签约环节,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枢纽功能联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此次签署的内陆港建设合作协议,是深化吉中两国合作的具体行动,我们高度重视与中国在内陆港发展和国际铁路运输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铁路公司第一副总经理斯帕斯基·罗曼·米哈伊洛维奇介绍道:“我们正积极推进‘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提升吉中两国间的过境运输能力,同时开辟一条从中国、东亚国家到欧洲、土耳其,以及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等方向的新物流通道。”
会议还举行了全国第二批A级陆港企业授牌仪式,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获评5A级陆港企业。
专家学者建言 共同探讨陆港发展新路径
24日上午,会议进入主旨发言和高端对话环节。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物流室主任、研究员陆成云,甘肃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冯嘉明,云南腾俊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山雪玉,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峰,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海关行业中心副总经理金哲,深圳市平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辉,成都华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士军,北京集联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纪平,分别就“加快培育国际陆港枢纽发展新动能”“智联欧亚,运达四方,跨境卡航新机遇”“聚力‘枢纽+通道+网络’模式,创新国际多式联运运输实践”“港产融合、数智创新,构建国际陆港开放新格局”“国际陆港智慧监管与数字化赋能”“‘人工智能+’助力:AI引领陆港‘智’变”“中欧班列散货海关先查后装解决方案研究”“国际班列散货发运先查验后装运模式探索”“打造陆港智能服务平台,促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作分享发言。
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运动在推介发言中系统阐述了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建设成果。他表示,浐灞国际港正在聚焦“物流+贸易+金融+产业+法治+人文”等6大领域,全力建设中欧班列经济圈。未来,将携手各方深化合作,共同拓展通道线路,布局国际贸易新网络;深化与沿海港口、大型航运企业合作,构建多式联运新格局;围绕上列企业,深化数字赋能、金融扶持,引领合作共赢新范式。
在随后的高端对话环节,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春林,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物流室主任、研究员陆成云,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韬,甘肃武威保税物流中心董事长方红明,上海文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峰,结合本企业经营特点和行业学术研究,就如何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强多式联运与国际通道建设,推进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中部走廊)的贯通、欧亚洲际运输南部通道建设的推进带来的合作机遇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24日下午,与会嘉宾走进西安浐灞国际港,深入西安国际港站,了解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现场调研“钢铁驼队”的高效运作模式,感受陆港建设助力内陆开放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