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丨土坯房的变迁
来源: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 2024-04-29 11:27
“好无聊呀!”我在家感慨。“闲的了!搬块糊起(hu qi)到河里洗去!”妈会下意识接我的话,儿子认为我们俩在对暗语,我们娘儿俩相视一笑。是呀,对糊起的记忆,从大家都住进砖瓦房的2000年前后,慢慢的都淡了。
我的家乡在陕西西安市户县(现鄠邑区)的一个村庄,80年代出生的我们,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糊起砌墙,木头做柱、栋、梁、檩、椽,草席、草泥糊顶,瓦片覆盖。
我曾经问过妈,看上爸啥了?那时候爸家里两位老人卧床不起,三个小姑子上学,负担很重。妈回答很务实:看上你爸勤快,看上家里一个男丁,没有兄弟分房。
那时,家里的三间土坯房是爸勤快又能干的证明。爸说他用了两个多月下工后的时间,一块块打出来的糊起:从村外的土壕用架子车拉回黄土,少量加水调和成适当的黏度,再加入适量麦秸秆铲入模具中,用石锤夯实,起出来后垒起来晾干。那一年天公不作美,眼看着两面界墙都垒起来了,连着下了一个多月的雨,他天天发愁的到处借塑料纸,怕界墙泡水坍塌,之前的功夫都白费了。
妈说家家户户盖房子,都是提前好几年准备的,先攒木头,十里八乡地相看,谁家伐树想卖,赶紧去选,看得仔细:材质?树龄?直径和长度?舅爷曾经买了外乡人的一根大梁,回去才发现梁是空的,从树结处用水泥填满了。为着这事,舅爷气得好几个月吃不好饭:为自己上当,也为盖新房遇这事晦气。
“房子半边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我们把半边盖的叫“厦房”。每家三间房,南北通透,一家家紧挨着,共用界墙。厦房在自己院子里,背靠界墙,门朝东或者朝西,一般两间,一间厨房,一间家里长辈居住的“烧炕”。一日三餐,灶火的烟道过炕洞,白天可以不烧炕,也是省工省料的设计。厨房和炕房间的墙上成人眼睛的高度,开一个一个糊起大小的口(比A4纸大些),叫“窑窝”。冬天最冷的时候,全家人围炕吃饭,透过窑窝,可以递碗,也可以看到炕房的情况。那时候,壮劳力下地干活,在家做饭看孩子的是老人或女人,孩子哄睡后放炕上,还要负责家务和做饭,窑窝就很有必要了。妈说她小时候照看小姨,她把睡着的小姨放到炕上,自己出去玩,估摸着要做饭的时候回家,看到小姨爬过窑窝坐在木制锅盖上自己玩手,当时怕挨打,现在想来都害怕。
土坯房前有庭,后有院,前庭种菜,后院种树:桃树、杏树、柿子树、枣树、葡萄树、杨树、椿树……谁家果熟了,一条街的孩子都能解解馋。因为土院子又树多,夏天的傍晚,小伙伴们相约在各家的院子里挖知了洞;午后,捉知了……
2000年后,村里好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过年过节回家打扫入住,土炕返潮不能住,能听到楼上老鼠跑来跑去的声音,还有被老鼠虱子咬得成片的红疙瘩。妈说房子不住就没有人气,老鼠也成了气候。
现在,家家户户盖起来两层的砖瓦房,院子也水泥硬化,很少见到老鼠活动的痕迹了。夏天回家避暑,开门打扫、通风、晾晒被褥,晚上就能睡个好觉。和孩子在村外遛弯,他看到破败的土坯房还纳闷:“你们以前就住这样的房子?”
那时候在一大家人天天烟火气的熏蒸下,土坯房是我们小时候温暖、快乐的家。现在我们已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居住的单元房或者砖瓦房,生活条件改善很多,孩子们有更多他们这个时代的玩具和游戏。周末,带他们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在我们长大的村庄寻找我们小时候快乐的足迹、听听我们挨打的糗事。和家人一起,感受不一样的居住环境,让孩子感受生活的美满、成长的欢乐。(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