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看西安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看西安如何以“最好姿态”迎接十四运?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2020-07-16 22:36
西部网讯(记者 周金柱 杜鹏)全运会是我国体育竞技的“金字塔塔尖”,是全国性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2015年11月,西安获得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主办权。这是全运会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办,陕西也将成为第八个举办该项赛事的省份。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抓住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安特色,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办好全运会、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国际标准、西安特色、绿色发展、文保优先、品质至上、问题导向、权责统一的原则,突出抓好城市规划、场馆建设、基础设施提升、重点片区打造、生态西安、文物保护利用、‘三改一通’重大民生工程、智慧西安、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等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城市文明形象、市民幸福指数,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城市能级。”王浩说。
为民办会、办会为民。如今的西安,正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为十四运顺利举办提供坚强保障;现在的西安,正全市总动员,拿出百倍决心、付出百倍努力,只留精品、不留遗憾,确保将十四运办成一届体育盛会、民生盛会、文化盛会。
石榴花开红艳艳 主场馆成待客来
7月1日,拟举行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和游泳跳水馆正式完成竣工验收,加上5月30日竣工的体育馆,这标志着坐落在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全部完成竣工验收。
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举办地、国内首个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体育场——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从设计初期就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西安市花——石榴花,28片“花瓣”对应28根V形柱,寓意“丝路起航,盛世之花”。建筑外立面采用银白色穿孔铝板幕墙系统,通过有韵律的变化,呈现了丝绸飘舞时的动感。轻盈、通透的罩棚在夜晚能够透出赛场内热烈的赛事气氛,让整个体育场宛如皓月长空下绽放的盛世之花。
作为陕西省的“头号”工程,西北地区功能最齐备、规模最大的体育中心——奥体中心的工期创下了仅用996天新纪录。
投资总额达79亿的奥体中心,为“一场两馆”配置,呈“品”字形布局。总建筑面积52.05万平方米,包括6万个座位的体育场、1.8万个座位的体育馆和4千个座位的游泳跳水馆。
2021年,它承担着十四届全运会开、闭幕式及田径、体操、游泳、跳水等重要比赛任务。未来,它也将成为诸多国际、国内赛事和大型活动的举办地。
据了解,从2017年9月陕西省从天津接过全运会会旗以来,陕西正式进入“全运会”时间。我省共为十四运会建设体育场馆53个,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市13市区。
为确保十四运会场馆按期交付使用,同时满足赛事要求,结合新增比赛项目需求,十四运会的场馆建设按照“能改不调、能调不建、优先利用现有资源”的原则,切实把好进度关、质量关、安全关,确保场馆建设按期高质量推进。所有场馆将于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试运行并准备进行测试赛。
交通优化大提升 城市生活更美好
朱宏路(北二环-绕城高速)快速化改造工程,是第十四届全运会的重要交通保障项目,也是西安北区“三纵三横”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日上午10时58分,朱宏路主线桥正式通车。
据了解,该项目南起北二环,北至绕城高速,与北三环互通立交顺接,道路全长5.6公里。
采用“主线高架+地面辅道”建设形式,沿线新建高架桥1座、互通立交1座、平行匝道2对、地面出入口3对;其中新建高架桥全长2.349公里,双向6车道。
朱宏路主线桥通车后,将实现北边地区“三纵三横”的快速化连接,实现“半小时出城,一小时出市”。此外,朱宏路立交的开通还会缓解周边明光路等路段的交通压力,分流通行车辆。
今年是西安地铁实现“高强度建设,网络化运营”的关键一年,目前,三期建设规划7个项目6个已开工,各条线工程建设均按计划稳步推进。
截止目前,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所有车站已全部封顶,实现通信系统“三通”,正在进行联调联试工作。14号线全线8座车站已全部封顶,区间已提前实现“洞通”,轨道、通信、信号、供电、机电安装及装修工程已全线开工,明年全运会前开通运营。
下一步,西安市轨道集团将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快推进5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9号线车站附属结构及安装装修施工进度,持续做好联调联试等后续工作,确保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今年年底开通运营,实现“10线共建,8线运营”目标。
据介绍,鉴于近年来西安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早晚高峰拥堵加剧、一些道路不畅不通、交通出行压力不断加大,与人民群众美好出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西安市将召开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对交通组织与运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抓紧开展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工作,去年10月底,《西安市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在今年1月4日的西安市委专题会上明确提出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工作由规划阶段全面转向具体实施阶段,由市交委办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开展实施。
《方案》明确了10大工作任务和78项子任务,其中10大类工作任务包括:合理优化交通设施供给、全面提升地铁和常规公交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品质、大力加强交通拥堵热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大力加强机动车停车管理、大力加强交通组织和交通秩序管理、有序推进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有序推进健全的交通政策和法规体系构建、有序推进交通与土地协调建设、有序推进绿色出行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以十大工作任务为突破口,统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综合治理交通拥堵,加快推动我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出行,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西安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老旧小区大改造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把到处收拾一下,大家住得舒心了,人心里也就敞亮了!” 说起政府正在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西安市枣园安居小区的马师傅满脸欢喜,他介绍,近20年的老小区,掉墙皮、自来水管网老化、道路坑洼不平,环境保洁也跟不上,让他们一度很糟心。现在政府要给大家改造环境,群众很是高兴。
据了解,枣园安居小区建设于1996年,是安置房小区,这里有住宅楼31栋,共计1444户居民,是未央区重点改造的老旧小区。小区存在着上下水管网年久失修、供电线路老化、屋顶渗漏、路面破损、消防通道不畅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内的施工人员正在忙着对居民楼外墙进行保温及外墙涂饰的施工。施工人员介绍说,此次施工改造过程中,他们拆除防盗网、太阳能热水器,实施外墙保温和楼道粉刷施工,同时还将提升小区的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便捷的居住环境。
据西安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迎接第十四届全运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去年开始西安全面启动了以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及断头路打通和架空线落地等为核心内容的“三改一通一落地”城市环境提升改造工程,计划2021年6月份前完成绕城高速以内80%以上老旧小区42个城中村(棚户区)、599条背街小巷改造,打通58条“断头路”,完成89条主城区道路253.8公里架空线缆落地等工作,让城市环境在舒适、便捷、亮丽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
在7月3日上午召开的西安市迎十四运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市副市长和文全介绍说,为加快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要求1100个老旧小区、42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提升、599个背街小巷,58条断头路,840条架空线路落地共2639个项目在6月底前完成方案设计,并同步开工。同时,通过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和17条迎宾道路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城乡环境面貌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迎接“十四届全运会”重要活动为契机,聚焦市民群众需求,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着力解决环境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全或破损严重、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鄠邑区、西咸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具备满负荷运行条件,789处主城区雨污水混接点完成改造;解决了部分城市脏、乱、差等影响市容环境的问题,治理违法建设2541处406.1万m2;拆除违法户外广告及牌匾标识2024处1.1万m2;破解城市路网规划,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市民出行难问题,目前,58条断头路已打通35条,朱宏路主线桥7月1日正式通车。
同时,出台了《西安市全运惠民工程实施细则》,加快全运惠民工程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健身圈。
携手地铁“榜样号” 一起向文明出发
7月6日上午,在西安市召开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迎十四运城市文明提升推进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委文明委主任王浩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具体行动,是迎十四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必然要求。
西安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定必胜信心,尽锐出战、超常付出,下决心把创文工作提升到新水平,以更实措施、更强力度巩固创建成果,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地铁是城市内部人流量、运载量最大的交通工具,也是展现城市文明风貌的重要窗口。为此,西安市委文明办与西安轨道集团联合策划打造了“文明西安号”“西安榜样号”地铁专列和“城市文明之窗”主题车站,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以及实体景观+VR的互动体验,全方位展示文明西安的城市形象,弘扬西安各类先进人物和集体的优秀事迹,教育引导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和认同,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十四运的召开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记者现场看到,“西安榜样号”主题专列以红色为主基调,6节车厢分别展示“道德模范、抗疫英雄、三秦楷模、身边好人、脱贫攻坚”等先进个人及集体,通过对55位榜样人物、18个榜样集体等榜样事迹的展示,向社会大众具象化传递榜样精神,使榜样为公众所熟知,鼓舞更多的西安市民向榜样学习,进一步营造全民尊榜样、学榜样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追求。
近年来,西安地铁秉承“地铁所至,爱心相随”的服务理念,通过提高运力、加强保障、创新服务等举措,着力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智慧地铁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先后在全线网实现扫码乘车、刷脸乘车、同车不同温、拥挤度查询等智慧出行举措,大幅提高广大市民乘客通行效率,受到一致好评与点赞。
另外,为进一步巩固西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西安地铁在深化北大街全国学雷锋示范点、青年文明号等服务品牌基础上,推出“小鸣驿站”“美心服务队”“锋巢服务队”等系列特色服务,并坚持开展“关注高考,爱心与考生同行”“地铁排队日”“寻找地铁文明大使”等活动,努力营造文明礼让、和谐友爱的地铁出行环境。
现在,在西安街头,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吃饭“光盘”杜绝浪费,公交地铁志愿者热情引导。花香、城美、人和。盛夏的西安,一街一景、一言一行,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气息与温度。“车让人· 人守规”让城市交通更加文明;“小餐桌”让公筷公勺成新风尚;志愿者成为西安市民的新身份;西安连续八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而为了当好东道主,西安还将开展“西安就是我的家,文明创建靠大家”主题实践活动;“迎全运盛会,展文明风采”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崇德向善迎盛会、文明有礼待宾朋”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我文明、我行动,我为全运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巩固提升“车让人·人守规”文明交通实践行动;开展“健康快乐迎全运”群众性健身体育系列活动。
此外,西安还将推进《西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贯彻落实。
教育广大市民群众了解全运会、关心全运会、支持全运会,不断提升文明素养、注重文明言行、树立文明形象,知礼仪、重礼节,在日常衣食住行和人际交往中给中外宾客留下美好印象;引导广大市民增加城市荣誉感,积极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
现在的西安,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西安也将以“最好姿态”迎接十四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