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水稻迎丰收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9-16 07:55
图为九月十四日拍摄的佛坪县岳坝镇草林村的高山冷水稻。近年来,该村采用“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社+农户+X”的发展模式,严格按照生态无公害要求规范种植,预计今年亩产将达五百五十公斤。 通讯员 张轩瑜摄
金秋九月,陕南地区稻浪翻滚、稻谷飘香,超过150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收获期。连日来,田间地头机器往来穿梭,农户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抢收作业,处处是繁忙的丰收图景。
9月14日,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邹马村水稻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里,水稻基本收割完毕。“今年,合作社在示范片种植了950亩‘华浙优210’,从硬地育秧、精准机插,到精确施肥、减损收获,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邹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何红菊介绍,“尽管今年的天气给水稻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华浙优210’依然表现亮眼。经田间测产,平均亩产710多公斤,比其他常规品种每亩增产42公斤,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种植的“华浙优210”水稻表现更为优秀。今年,杜寨村种植了600多亩“华浙优210”水稻,平均亩产829.7公斤,最高亩产863.1公斤,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汉中市探索形成“优选品种、模式攻关、技术集成、订单生产、示范带动”水稻大面积提单产实施路径,通过建立万亩示范基地,搭建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协同合作平台,打通农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走进田间地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效益。
在汉阴县平梁镇兴汉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浪中穿梭,割稻、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气呵成,稻谷颗粒归仓。“我们种的是优质早熟水稻,今年汛期遭遇了短时极端天气,多亏农技部门第一时间上门指导,通过实施排水防涝、喷施叶面肥等科学应对措施实现了增产。目前测算亩产约450公斤,比往年每亩增产10公斤。”该合作社负责人李肖站在田埂上满脸喜悦地说。
作为安康市粮油优势产区,汉阴县持续探索粮食稳产增效路径,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推行“统一选种、统一播育、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治虫”种植模式,在集中育秧、机械移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组织农技专家“点对点”下沉田间指导。如今,汉阴优质稻米不仅产量稳定,品质也赢得市场青睐。
9月9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旬阳主场活动在石门镇举办,“石门贡米”新米上市成为活动亮点。30个农产品展销区、5支电商直播团队同步发力,推介富硒贡米,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3000多亩富硒贡米,是咱石门乡亲的‘金饭碗’。”石门镇党委书记胡秀斌站在稻田边说,他们坚持“生态渔稻茶乡、农旅康养石门”发展方向,形成以渔稻茶药为主导、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同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举办2025年恒口大米新品发布会暨秋季“鱼米丰收游”文旅促商贸活动,集中推出“青香优19香”“美香占2号”“华浙优210”等系列新品,并通过产品展示、现场品鉴等方式,让群众感受恒口大米的品质。活动期间同步推出稻田观光、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以农旅融合模式吸引游客近千人次,既打响了“恒口大米”品牌,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眼下,安康各地正统筹调配农机、组织人力,全力推进水稻收割工作,预计9月底可完成全部收割任务。经测产核算,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9.37万亩,较上年增加0.51万亩;预测水稻平均亩产477.8公斤,较上年增加4.8公斤;预计总产稻谷14.03万吨,较上年增长0.38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今年以来,商洛市柞水县瓦房口镇马家台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将有机水稻种植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虽然有机水稻生长期比普通水稻略长,平时需要更多精力去管护,但是收益却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倍多。”马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左极明说。
为保障有机水稻种植项目实施,马家台村争取项目资金38万元,建成水稻种植产业路1.8公里,购置农业设备3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模式,吸引群众以土地入股,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田间管理,带动周边51户种植户参与,有机水稻试种面积80多亩。
“种有机水稻,走的是生态路,算的是长远账,富的是咱庄稼人。”马家台村五组村民左益宝说。
山阳县是商洛市水稻种植较为集中的区域,其中,法官镇、色河铺镇、漫川关镇为主要种植地。今年该县种植水稻2525亩,亩产达380公斤。
法官镇法官庙村农户赵谋安说,每年稻子成熟,村里成片的金黄色,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拍照。同时,该村探索出一条鱼稻共生的生态新路,发展130余亩鱼稻共生田,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记者 董剑南 杨露雅 王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