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更好维护妇女权益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8-13 15:19
利用大数据守护妇女权益。 田芳昕作
极具隐蔽性的家暴行为怎样才能被及时发现?反家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是如何通过信息比对发现家暴线索的?针对筛查出来的家暴线索,检察机关是如何维护妇女权益的?
近日,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对该院聘任的60名社区妇女权益保障联络员开展培训时,详细介绍了该院去年研发的反家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据悉,该模型以数据赋能家暴防范机制为主,同步推广应用于涉妇女赡养抚养、婚姻财产、家庭权益、追索劳动报酬等领域权益保护,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汇集社会合力,共筑多重妇女权益“保护墙”。
一起刑事案件引发建模思考
“我是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萌生了构建反家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想法。”8月4日,渭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王腾告诉记者,在一起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张兰(化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顾虑,2年来,她面对数十次的殴打,从未向相关部门反映,致使丈夫的行为愈加肆无忌惮,最终她被殴打致死。
在办理完这起令人痛心的案件后,王腾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防范家庭暴力、保护妇女权益不受侵害。“由于家暴行为的隐蔽性,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发现涉家暴案件线索,家暴防范机制的效能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大数据赋能家暴防范机制,就成了一种可行的选择。”王腾说。
检察官调取了被害人所在街道近3年的报警记录,结合数据分析和现场走访调查发现,被害人所在小区近3年家暴报警数占所在街道41.57%。检察官进一步走访发现,该小区居民普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知晓率低,相关单位在联动履行反家庭暴力惩处、宣传、监督等职能方面存在堵点。
王腾介绍,该模型打通了检察机关与当地其他相关部门平台的数据壁垒,同公安、妇联、社区、法律援助、综治中心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更好地进行家庭暴力事件的数据归集与研判。
该模型建立之初,就收集了辖区近3年的涉家暴报警信息、行政处罚决定书、妇联求助信息、法律援助信息共5000余条,为数据的归集、共享、利用奠定了基础。
一次数据比对制止家庭暴力
建模的关键在于设置科学合理的逻辑比对规则。渭城区人民检察院经反复研究,设计出了“当事人信息+关键敏感词”双重要素的提示规则。
“我们通过录入当事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具体诉求的基本要素信息,锁定当事人,再搜索家暴、侵害等关键敏感词,对数据进行相互比对,可以掌握相关妇女向多少家职能单位举报维权、进行了多少次的维权等情况,有效提升了重点信息推送的精准性。”王腾说。
李木(化名)就是通过该模型提示规则筛查发现的一名正遭受家暴的受害人。
今年初,通过数据比对,检察官发现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李木因被丈夫家暴3次报警、1次求助妇联。相关部门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口头警告,但未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制止。
“我们了解情况后,迅速召开了由妇联、公安、社区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决定首先帮助李木回娘家暂住,其次给她建立保护追踪档案,最后确定一名妇女联络员作为专属联系人,每周开展跟进回访。”渭城区人民检察院“渭水木兰”女子办案组组长焦春凤介绍。
这些措施虽然保障了李木的安全,但想杜绝家暴行为,还需标本兼治。“我们向辖区公安机关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堵住反家暴工作漏洞。同时,对李木进行了心理辅导和普法,对其丈夫进行了警示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帮助双方逐渐摆脱心理创伤,回归和谐家庭关系。”焦春凤说。
一个数据模型多领域推广应用
这一模型的推广不仅使广大女性的权益得到维护,更多的群体也成为受益者。
大学二年级学生王华曾利用假期在咸阳市某饭店做服务员赚取生活费,因未达约定2个月工作时间提前离职,饭店老板拒绝支付其工资。王华向渭城区人民检察院申请民事支持起诉,请求检察机关帮助其讨回劳动报酬。
“检察官依法受理了我的申请,协助我收集证据,并作出支持起诉决定。在法院组织的诉前调解中,检察官同法官一并开展释法说理,饭店老板最终同意支付拖欠我的劳动报酬。”王华说。
该案助推了反家暴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从反家暴应用走向权益保障多领域推广。
随着海量数据的不断积累,模型比对规则也在不断更新,检察官在数据比对中发现了不少值得重点关注的线索。为拓展数据模型适用领域范围,渭城区人民检察院进一步研判将涉及赡养纠纷、劳动权益保障、追索劳动报酬、个人信息保护等数据纳入数据池,通过汇集更多数据,进一步有效发现监督线索,更加精准保护妇女权益。目前,该模型已在咸阳市推广,同时获评陕西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二等奖。
“渭城区人民检察院积极能动履职,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妇女权益保障的‘渭城模式’,为妇女维权工作开拓了新思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权益部兼职副部长、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说。(记者 张英 通讯员 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