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6-05 11:12

0295b372-f1cc-4575-8346-1d3cab9244a5.jpg.2

在大荔县韦林镇梁园村,村民杨建平承包四十亩土地种植春季胡萝卜。图为五月二十七日,杨建平在自家田地向记者介绍即将成熟上市的春季胡萝卜。本报记者 周明摄

近年来,大荔县立足县域实际,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挖掘地域特点、升级产业链条,持续强化科技赋能,通过产业优质化、特色化、链条化、融合化,做好“土特产”文章,走出了一条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齐头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大荔县的镇、村及产业园区,与相关部门、企业、农户进行交流,探寻大荔县做大“土特产”文章、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的举措进展。

本报记者 周明

黄河畔,高铁列车在关中平原上飞速行驶,一旁的万亩冬枣大棚向远方的地平线延伸。

这里是素有“关中小江南”之称的大荔县的范家镇井庄村。井庄村地处黄河中游最大的河滨湿地区,是大荔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枣园设施装备提升示范园所在地。

如今,以井庄村为代表的大荔县多个村庄的冬枣产业年产值分别超过亿元,成了十里八乡的标杆示范村和众人称赞的“亿元村”。而在大荔县,特色优势产业并非只有冬枣产业。

近年来,大荔县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立足冬枣、胡萝卜、黄花菜等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特别是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抢跑农业现代化新赛道,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农业丰产

从5月底开始,44岁的井庄村村民李王义难得能睡个好觉。

每晚12时过后,李王义就和妻子进入自家冬枣大棚,头戴矿灯开始“寻枣”——在满是冬枣的树上仔细寻找成熟果实,然后将其摘下装筐,清晨再等待商家过来收货。

“和以前种植苹果、梨等相比,种植冬枣确实辛苦,但收益比过去多。”5月27日,站在冬枣大棚内,李王义一边查看冬枣长势,一边给记者算起账来。

李王义家新建了5个冬枣大棚,共有10亩,亩产量预计近2000公斤,每公斤价格150元左右。“今年是挂果的第一年,虽然辛苦,但很值得。”眼瞅收获季就要到了,李王义充满期待。

在“大荔冬枣第一熟”的井庄村,冬枣种植面积达3100亩。作为大荔县冬枣优势主产区,这里的冬枣成熟早、品质优,已成为当地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黄河畔的万亩冬枣大棚曾是“只长荒草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大荔县通过科技助农、引种冬枣,将原先遍地盐碱的黄河滩区变成了种满“致富果”的特色产业区。

当地农民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持续改进温棚冬枣栽培技术,光温调控、病害防控有了更多科技助力,冬枣温棚亩均收益6万至8万元。如今,大荔冬枣不只出现在冬季,每年5月至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

李王义现在每天都会拿出自己的新型“务农工具”——手机,打开相关软件随时查看冬枣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据。“现在我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不用再来回跑了。智能化管理让人省心又省力。”他说。

“在发展大荔冬枣产业方面,我们通过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土壤健康管理等举措,不断强化科技助农水平,有力提升了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大荔县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宋民斗告诉记者。

大荔县韦林镇耿园村高标准农田里,节水灌溉、精准控肥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让习惯了靠天吃饭的村民刘琼惊喜不已,更让他对自己的30亩红薯有了更高期待。2019年以来,大荔县累计投资2.5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9.71万亩,实现粮食亩产增收,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让群众尝到“土特产”的甜头

还有不到一个星期,杨建平家的胡萝卜就要成熟上市了。

在大荔县韦林镇梁园村,村民杨建平一口气承包了70余亩土地,用40亩土地种植春季胡萝卜,其余土地种植红薯等农作物。

“今年胡萝卜市场价格比往年高,每亩利润有三四千元,相信会有一个好收成。”5月底,望着即将成熟的胡萝卜,杨建平黝黑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政府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支持,经常组织农技专家到田地里手把手指导种植。”

杨建平种植的春季胡萝卜只是大荔县大力发展的“土特产”中的一项。素有“小人参”之称的大荔沙苑红萝卜也是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重要农产品。

此前,大荔县荔盛红萝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永胜去了一趟外省。在参加农机展会时,一台台先进的农机设备让他特别兴奋:“只要有农机新设备,哪怕是国外咱也要去。”

一直致力于红萝卜种植、管理、销售以及农事服务的耿永胜,依靠智能、高效的农机设备,能够轻松自种和托管耕地2万余亩,年收购加工销售红萝卜2.4万吨,产值3000余万元。

“机械化模式省时省力,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红萝卜产量提高25%左右,亩产3000公斤至3500公斤,商品率高。最重要的是,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耿永胜说。

在大荔,每到收获季节,当地群众就近在萝卜加工厂从事挖、洗、装、运等工作,收入可观。红萝卜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金萝卜”。

如今,大荔乡间到处瓜果飘香。随着当地“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水里蟹肥鱼虾跳、陆上特色产业壮大、空中无人机在良田飞播的景象将越发美好,会让更多大荔农民尝到“土特产”的甜头。

截至目前,大荔县发展规模养殖531家、生态鱼塘3.7万亩,年产粮42万吨、果蔬150万吨、肉蛋奶10万吨以上,“粮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墩子、鱼塘子、奶瓶子”更加充实丰盈。

推动“土特产”走上“名牌路”

近年来,大荔县以“农业兴县”为抓手,依托农业特色资源,把“土特产”作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立了粮食、冬枣、红萝卜等五大产业聚集区。

产业聚集不仅推动了农副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同步发展,也逐渐打响了大荔“土特产”品牌。瞄准“土特产”,大荔县将发展战略定位为:持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位于242国道边的大荔县黄花菜交易中心,是当地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虽是黄花菜交易中心,但这里交易的并非只有黄花菜一个品种。

每逢农产品收获季,该交易中心便人声鼎沸,门口的车辆排起长队。该交易中心内的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龙头企业,其主营业务是采购分销农副产品,并对当地“土特产”进行深加工。

在该公司总经理潘青录的记忆里,以前他们都是全国各地跑——上门推销大荔的农副产品。近些年,随着大荔“土特产”品牌打响,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主动找他们对接。

“怎么将农产品卖出去,如何卖上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龙头企业着力解决的问题。”潘青录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荔县农副产品的品质和价格,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技术指导、保收购等措施,保障农户的利益。

除了上述传统渠道,在大荔县,逐渐增多的电商主播让当地“土特产”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

在田间地头,只需一部手机,不论是专业的“网红”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都在通过短视频或者直播的方式,让大荔的“土特产”走向更远的地方。

据统计,大荔县通过搭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吸引物流企业140余家,发展电商1328家,注册农业品牌50多个,日均出货3.8万单,“荔”字号农产品远销20多个海外市场。

有了新型经营模式还不够,大荔县专门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协会,通过组织多场职业农民培训,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如今,随着新型经营模式、职业农民这样的“活力因子”加入,大荔的广袤田地变得越发生机盎然,“土特产”这篇文章也越做越大。大荔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逐梦前行。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