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既要鼓腰包又要“富脑袋”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15 11:18

19892adf-5bef-42c6-ba01-045e9a207848.jpg.2

4月7日,科技特派员陈艳(左)在靖边县杨米涧镇王梁村村民王志兵家的农田里查看土壤墒情。 本报通讯员 苟婷摄

本报通讯员 魏梦云 苟婷 康伟

清明后的陕北,春意正浓。随着地温的稳步上升,靖边县的农业生产也迎来了关键时期。

4月7日一大早,80后科技特派员陈艳的手机传来了熟悉的铃声。电话那头,是靖边县杨米涧镇王梁村村民王志兵焦急而期待的声音:“小陈,听说今年有新型地膜,我正盼着你来呢,顺便帮我规划一下肥料的使用。”放下电话,陈艳便驱车赶往王梁村。

王梁村位于靖边县南部山区,距离县城43公里。这里地形复杂,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落后,村民的种植观念也较为陈旧。2023年,陈艳被选派为县科技特派员,肩负起了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这个偏远山村的重任。

回想起初次到王梁村的情景,陈艳记忆犹新。当时,她满怀热情地给村民讲解新型玉米种植技术,却遭遇了不小的阻力。在她看来,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还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然而,村民却并不能理解。这种观念上的鸿沟,让陈艳深感忧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陈艳决定从实际出发,选择村里的种植大户作示范。王志兵就是其中一员。4年前,他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玉米。但种子出苗率一直很低,成了他心头一大难题。陈艳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发现土壤盐碱化是问题的根源。她建议王志兵使用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并覆沙改土。王志兵半信半疑地采纳了陈艳的建议,没想到当年玉米的出苗率就大幅提高,这让他对陈艳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随着出苗问题的解决,如何提高和稳定玉米产量又成了王志兵面临的新挑战。去年,他尝试种了一块没有使用地膜的玉米地,结果产量与覆膜地块相差甚远。陈艳向他解释了覆膜在保水保温、促进作物生长方面的作用,并推荐他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地膜不仅环保,还能省去回收残膜的人力成本,从长远来看对耕地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王志兵听后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作为科技特派员,陈艳不仅要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还要与企业进行对接,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产品。全生物降解地膜就是她与靖边县华伟塑业有限公司合作推广的一项新技术。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试验基地、开展示范推广等方式,陈艳成功地让这种环保型地膜走进了靖边的农田。

除了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外,陈艳还根据王梁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1000亩,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同时,她还自筹资金购买试验用品,在基地进行试验。在她的指导下,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到了780公斤,比普通玉米田增产80公斤,节肥率达到30%。这一成果不仅让村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让陈艳更加坚定了将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的决心。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陈艳还举办了多场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民200多人次。她制定了全县所有行政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为农民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施肥方案。陈艳说:“我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群众既要鼓腰包又要‘富脑袋’。”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