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法院创新诉源治理工作模式 止纠纷于未发 化矛盾于萌芽
来源:法治日报 2024-01-11 10:34
“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法院新收案件11.44万件,同比下降9.42%,降幅居全省首位。诉前调解成功16167件,同比上升248.73%。”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榆林市法院构建的“三端四防线五机制”诉源治理模式。
近年来,榆林两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探索推出“三端四防线五机制”诉源治理模式,即加强前端化解、强化中端调处、注重末端治理,筑牢四道防线,建立诉源分析机制、府院联动机制、诉调对接机制、衍生案件防范机制、司法建议指导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突出源头预防
“法官和人民调解员来夏洲路社区了,物业公司不起诉了,业主交费了。”近日,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运用“网格+调解”模式,汇聚社区书记、法官、人民调解员及业主代表,形成多方调解合力,成功化解了19起物业合同纠纷案件。
“考虑到物业纠纷涉及物业服务企业及业主利益,对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达到‘办理一案,影响一片’的效果,我们一般都会选择以调解方式化解此类纠纷。”榆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张晓涛说。
为有效发挥网格覆盖面广的优势,全市共选派1014名法官干警下沉村镇、社区,依托网格挂牌设立856个法官工作室。
为切实筑牢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榆林法院联动抓好前端预防,建立诉源分析机制,针对婚恋、邻里问题等矛盾,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预警,适时开展会商、提供法律支持,实现“未诉先办”;通过加强人民法庭与派出所、司法所、村组社区的横向对接,依托“三治议事小屋”“老高调解室”“绥德说事堂”等,提前介入,靠前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加强前端化解
“依靠单一机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建立多元协作的解纷机制,才能更有效、更便捷解决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子洲县人民法院院长李海军在全省调解工作会议上介绍道。
2023年,在审理涉农涉众案件过程中,子洲法院加强府院联动机制,引入人民调解力量,在人民调解员的帮助下,多方沟通协调后,成功促成村民与企业之间达成诉前调解协议,并依托巡回法庭完成司法确认,共成功化解1240起涉众案件,为全市后续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思路。
深化诉调对接机制,凝聚多元解纷合力,是榆林法院诉源治理工作法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目前,榆林两级法院已与47家调解组织形成对接,邀请120余名调解员入驻法院分级分类开展调解工作,形成纠纷化解合力。
强化中端调处
家住青云的高老太因赡养问题将两个子女告上法庭。榆阳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叶蔚在庭审中耐心调解后未果。庭审结束后,她积极联系当地政府、村委会,为老人的赡养问题奔走在村头巷尾。
打铁还需自身硬。榆林法院以审判管理为抓手,完善建立衍生案件防范机制,通过设置“超审限短信提醒”“上诉案件发改占比”等专项指标,深入实施发改案件评查反馈、长期未结案件清理、涉民生案件审判执行等质量提升“工程”,督促“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一审案件同比减少8.16%,二审、再审、申诉案件同比分别减少8.38%、23.49%、23.62%。
注重末端治理
“法官,我愿意支付这笔赔偿款。”日前,在一起劳动争议纠纷进入执行程序前,府谷县人民法院执前和解工作室法官主动介入,耐心释法明理,最终该案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全部履行完毕。
这是榆林法院积极构建“执前督促+和解”机制,全力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和多元化解,提升执行案件质效,保障胜诉人合法权益更快兑现的生动实践。
“灵活适用判后答疑、判后回访、判后督促等多种措施,主动加大判后调解力度,是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的好办法。”府谷县法院执行局局长李军说。
同时,榆林法院建立信访联合化解机制,及时与有关部门研判会商,探索推进“有信必复”来信办理等机制,推动化解积案。
此外,榆林法院建立司法建议指导机制,针对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和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促进行业治理。
“我们将继续完善‘三端四防线五机制’诉源治理工作法,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分层过滤化解,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让‘枫桥经验’的法治之花持续绽放在黄土高原之上。”榆林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小鹏说。 (记者 孙立昊洋 鲍静 通讯员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