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造”到“智造”——中铁建安深度应用数字化技术支撑多项重大工程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5 13:32

今年11月,咸阳市泾河下游峡谷末端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蓄水。泾河大桥作为该工程对外交通的关键节点,功不可没。

“泾河大桥的精准合龙,离不开数字化新技术的支撑。”11月17日,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数智化研究中心工程师李卓林介绍,作为我国首座空间三维曲线拱桥,泾河大桥是国内首例中承式空间Y型钢箱拱桥,对施工精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主拱合龙阶段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挑战巨大。

施工前期,团队融合倾斜摄影模型与拱座开挖BIM模型,精准还原复杂施工环境,科学规划设备与场地布局,并通过创新引入工业级三维吊装监测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实现钢拱桥BIM三维动态吊装监测技术应用,不仅确保了大桥精准合龙,还成功将每个节段的吊装时间从3天缩短至1.5天,将施工效率提升至50%。”李卓林介绍。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团队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申请了2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

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还体现在西安地铁8号线的建设中。作为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环线,该线路与7条既有线路交会,建设线路最长,且面临地裂缝穿越次数多、管线迁改难度大、下穿风险高、交通疏解复杂等一系列挑战。

团队依托BIM模型与倾斜摄影技术优化场地布置,制作关键工序模拟视频辅助交底,为现场管理提供了可视化支撑。“基于模型优化场地布置能极大提高效率并减少占道,但还需统筹不同区域净高要求。”工程师张红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发现某轴线处管线密集且现场与图纸不符,大家便将办公室“搬”到一线,与施工人员一同搭建起临时工作站,边勘测、边模拟、边调整布局,最终将难题逐一攻克,成功规避近300处管线碰撞,节约返工成本近百万元,保障了地铁线路的安全高效建设和如期开通。

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团队正在将中国数字化技术的种子播撒在“一带一路”的土地上。在承建安哥拉本格拉阿噶西小区项目过程中,团队扎根异国工地,在跨文化的建设环境中探索出一条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

“我们始终坚持在充分尊重当地设计标准与施工习惯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国的数字化技术优势。”该中心主任赵嘉健道出了海外项目面临的特殊挑战,“当地的设计标准、施工习惯与国内差异很大,我们要在尊重当地规范的前提下,把我们的数字化技术优势发挥出来。”

语言障碍、技术标准差异、材料采购困难……面对一道道难关,团队成员长期驻守现场,与当地工程师反复磋商,最终成功将BIM技术与当地建筑特色相融合,打造出既符合地域需求又彰显中国建造品质的设计方案。

“数字化技术让我们在海外铸就了‘中国品质’。”团队成员自信满满。目前,安哥拉本格拉阿噶西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累计培养30余名当地技术人员,实现了从“技术输出”到“技术扎根”的跨越,成为中安合作的亮眼名片,更为后续海外项目的数字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通过数字化技术在多个项目的推广应用,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数智化研究中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先后获得“优路杯”“市政杯”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BIM大赛奖项20余项,并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杯”。记者 张梅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