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爱国之情 砥砺强国之志 陕西命名17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陕西日报 2020-05-13 09:2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依据《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省委宣传部日前命名旬邑起义纪念馆等17处基地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予以展示。
旬邑起义纪念馆
旬邑起义纪念馆地处旬邑县翠屏南山,纪念馆分为革命事迹展览厅和凭吊区两部分。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为了配合渭华起义,在关中一些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动了农民起义,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旬邑起义。为纪念这次农民起义和牺牲的七位烈士,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4年10月开始修建旬邑革命暴动纪念馆,1987年5月竣工。纪念馆凭吊区建有宏伟的纪念碑,碑顶巍然矗立着许才升、吕佑乾、吕凤岐、王浪波、王廷璧、程永盛、程国柱等七位烈士的塑像。纪念馆现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延安宝塔山景区
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延河之滨。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宝塔为平面八角形,9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著名文学家贺敬之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诗句,热情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延安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延安宝塔山现已成为人们追寻当年革命风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旧址核心区、东山、西山)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包括旧址核心区、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和西山艺术实践体验基地。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其中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类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是革命文化艺术人才的摇篮。教员队伍聚集了当时文化艺术界的精英。这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白毛女》等大量极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近年来旧址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次举办展览,并多次开展红歌快闪和“六进”等社会教育活动。
瓦窑堡革命旧址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城内,包括瓦窑堡会议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旧址和中央领导人旧居。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先后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极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延安新闻纪念馆
延安新闻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区清凉山南麓,是全国唯一的新闻事业专题纪念馆。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党的新闻机构曾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纪念馆不断研发和更新现场教学课程,先后举办了“万众瞩目清凉山——记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临时展览,开展红歌快闪、“岁月回音壁”等系列活动。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位于榆林市佳县佳芦镇神泉堡村。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前委到达神泉乡神泉堡村。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神泉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震动了国内外。第一次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政治纲领。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的原文在《解放日报》上同时发表。10月10日,中共中央还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毛泽东于1947年10月17日开始历时两周对佳县谭家坪村、南河底村、白云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1947年11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从神泉堡出发,前往米脂杨家沟。近年来,纪念馆先后开展各类爱国主义宣传,形成了“重走转战陕北路”等精品主题活动。
眉县张载祠
张载祠(横渠书院)又称张子祠,位于眉县横渠镇,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为关中学者的理论口号。张载祠前后共修葺9次。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宋式为主,兼有明清特色。大殿建于明清年间,1991年在原址上重修成为仿宋式结构,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殿内现有张载坐像,长达60米的壁画将张载一生形象地刻画出来。张载创立的关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很大。近年来,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专家学者,不远万里前来张载祠拜谒先贤,访真求学。
蒲城林则徐纪念馆
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城内杈把巷六号,该馆依托“王益谦故居”(王益谦,1784—1857,字受之,号仲山,王鼎族弟)而建。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院落里青砖墁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宜人,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是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林则徐三次来陕西的寓所,也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近年来,林则徐纪念馆先后举办了“民族英雄林则徐与爱国名相王鼎专题展” “不忘初心 缅怀先贤”图片展等主题活动。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是依托西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合葬的阳陵陵园而建立的遗址博物馆,1999年建成开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汉阳陵策划开展了多项灵活生动、贴近时代的系列教育体验活动,建设完成模拟考古基地、“汉学小舍”儿童体验中心等活动场所,还结合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和考古遗址公园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开发了生态阳陵节日荟、阳陵动物城、文物背后的科技等20个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博物院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科普及基地称号。
西北大学博物馆
西北大学博物馆位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博物馆设有校史、地球、生物、历史等4个常设展馆,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丝路遗珍馆、宗教美术展览馆等3个专题陈列展和临时展览馆。近年来,西北大学博物馆特别增加了秦封泥的前世今生、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在博物馆播种梦想等研学体验活动,组织流动博物馆、趣味小课堂、科普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坚定成才梦想,把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广泛延伸了全国文明校园的实践魅力和高校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馆内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由序厅、放映厅、展厅和多功能厅组成。内容分为溯源、西迁和致远三个部分,从溯源南洋到交通大学西迁,“从南洋走来”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重要指示。展馆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近2200件。交大西迁博物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图片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西迁先贤业绩展”“向祖国献礼、为创新喝彩”等主题展览;积极拓展宣传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作为新阵地,持续扩大西迁精神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类博物馆,以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实物为载体,记录世界特别是中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追溯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变迁,回顾我党我军军事电子科技事业发展光辉历程。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兴隆段266号西电南校区,于2017年10月正式开馆。博物馆共收藏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上近5000件代表性实物,其中囊括了标志着我党我军通信史发端的“半部电台”(复制品)、我国第一台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等重点展品。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馆内通过一个基本陈列(从庠序之学到现代学校——中国学校教育展)和三个专题展(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展、港澳台地区教育史料展和教育教学用具专题展)向公众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博物馆设有国内第一座以妇女文化为主题的妇女文化馆。包含2200余件藏品,分五个主题展出。每年重大节日期间,博物馆均会开展各类专题纪念活动,举办诸如文物修复现场演示、剪纸活动、传统服饰展等宣传教育。博物馆通过各类展览和讲座,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
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设立了校史展厅,2018年,为提升两校区文化建设水平,学校在长安校区建设新的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校史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讲述西工大一路走来教育救国、航空报国、科技强国的辉煌成就;体现军工报国精神,诠释学校化育先翔的育人初心和泽被万方的教育使命;体现爱国奋斗精神,凸显西工大国防七子之独特风采;凝聚文化成果,依托校史馆编写《西工大教育教学七十年》等书籍;突出爱国爱校宣传,成为大学新生第一课课堂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米脂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
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总面积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553亩,由40架山,21条沟组成,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先行者,从1959年起,高西沟村村民通过锲而不舍的奋斗,在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出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经过四届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将一个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困山村,变成了今日“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的“塞上江南”。进入新世纪,村党支部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摸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高西沟主要有水保生态展馆、松柏生态林区、庙梁山观光区等15处景区(点)。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凤州镇,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研制基地,在这里研制的各型号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我国“导弹武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探月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光沟航天六院始建于1965年,1993年调迁至西安,多年来,航天六院不断挖掘红光沟三线旧址的独特资源优势和精神价值,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航天精神,鼓励各行各业努力拼搏贡献社会,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刻苦学习、为民族复兴伟业立志成才。2019年11月,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定边县治沙造林展览馆
定边县治沙造林展览馆位于定边镇十里沙村,初建于2004年,2018年完成改造升级。展览馆是以全国劳动模范、治沙英雄石光银同志的光辉事迹为主要内容呈现的主题展馆。目前主要展出有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李守林、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杜芳秀、全国绿化女状元王志兰等治沙造林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治沙精神的传承和定边县治沙造林成就。展览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让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团体、学生、游客等在领会治沙精神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记者 王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