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手术难题多 医院请了个“全世界最厉害的助手”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7-05 15:57
结构复杂,难以精准规划?术中存在“盲区”,导致重复置钉?耗费大量精力,方可完成置钉?这些都是脊柱外科医生时常会面临的难题。但6月30日,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进行的一台手术中,医院邀请了一位“全世界最厉害的助手”,帮助医生实现可预见、精准化和全程可视的手术操作,让这些难题全都迎刃而解。
“纸上谈兵”变成了“胸有成竹” “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
李阿姨今年62岁,左下肢疼痛近1个月,疼痛加重后入住红会医院脊柱退变与肿瘤病区。入院检查发现李阿姨腰椎失稳,腰间盘出现变形,脱出到椎体后方椎管,且腰双侧椎弓根直径细小,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李阿姨的症状,进行腰椎管扩大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但是李阿姨年龄大了,其脊柱的状态已不如青壮年牢固,而且椎弓根直径细小,对置入螺钉完成内固定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偏差就会引发并发症。
为了让置钉更加精准,西安市红会医院“邀请”到一位智能助手,一同加入到李阿姨的脊柱微创手术中。这位助手是名为MAZOR X的脊柱外科智能导航手术机器人,它是一台同时具备术前规划、术中机械臂定位及实时导航功能的全流程辅助脊柱外科机器人,能通过解剖洞察引擎与跨模态配准技术,使用术前影像完成全面的术前计划,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骨科脊柱机器人。手术中仅需影像配准,机器人即可执行手术计划,对比传统术中三维扫描导航,大幅度减少了辐射剂量与术中置钉判断时间,并且大幅度提升了置钉准确性。特别是,借助机器人的“眼睛”能实现导航可视化,帮助医生实时追踪手术工具和螺钉位置,大幅度降低了术中透视次数,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记者了解到,术前,医生结合影像学资料在电脑上完成手术计划,术前方案由“纸上谈兵”变成了“胸有成竹”。等手术开始,机器人的机械臂自动按照医生输入的数据调整好角度,精准置钉,让原本复杂费力的手术过程变得游刃有余。同时,术中全程可视化导航的保证,使置钉过程从“雾里看花”到“一目了然”。西安市红会医院首席专家、脊柱病医院院长郝定均说,以前都是医生凭经验,置钉位置不对了改一改,放一下要看一下,现在就避免了这种情况。
不到1小时完成手术 置钉时间从40分钟变成了10分钟
6月30日,在机器人助手的帮助下,医生不到1小时就为李阿姨完成了手术,置钉时间从40分钟变成了10分钟,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非常少,麻药复苏后李阿姨就可以下地行走。郝定均说,按照传统手术,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医生也要花费近2个小时,患者术后第二天才能尝试下床。目前,李阿姨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术后第4天就已出院。“机器人在手术中发挥了极大作用,起到了更加智能、精准的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实现了精准、安全、高效、智能的手术目标。”郝定均说。
作为人体第二条生命线,脊柱肩负人体躯干的中轴骨骼、神经传导的枢纽职责,包绕着复杂的神经和血管,其临床手术的高度复杂性与风险性对手术前中后影像印证、手术设备、术者经验与操作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安市红会医院每年都有上万台脊柱手术,而且更多的是疑难杂症。传统手术完全靠医生经验,会存在安全风险,有可能出现术后并发症或临床治疗的整体效果不佳,还让医生疲惫不堪。同时,传统术式由于过多地依赖于术中扫描影像及医生的临床经验,使医生学习曲线过长,人才培养也因此受限。而这些问题现在都通过机器人辅助弥补了,大大降低了术中风险并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运用机器人辅助的手术费会高吗?”对于记者这个问题,郝定均表示,医院购买机器人确实费用很高,但是患者手术费用仅增加几百元。医院从来没想靠手术费挣回机器人购买开销,算的是如何更好地给病人服务的大账单。“脊柱手术机器人、数字导航、微创手术系统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运用,今后将着力打造微创、数字、智能化骨科平台,更好地发展数字化智能诊疗技术,用更精准的治疗带给患者更好的人文医疗服务。”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