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铡刀下的红梅》亮相秦腔节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6-24 18:36

06a6b1436653d33b806c639cc0201f79.jpeg

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各抒己见。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摄

很少有戏迷了解,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乌鲁木齐,也有一支唱响大秦正声的秦腔院团。6月23日,在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剧目推介会上,新疆乌鲁木齐秦剧团团长王永立携《铡刀下的红梅》主创亮相,将在秦腔节上把秦刘胡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我们要让英雄的事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23日晚亮相西安的《铡刀下的红梅》讲述的是英雄刘胡兰的故事。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疯狂向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进行反扑,山西云周西村面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血腥镇压。阎匪为蛊惑人心,派特派员打着“自白转生”的伪善旗号,一手掂着屠刀,一手捻着佛珠,妄图从云周西村儿童团长刘胡兰的身上打开缺口,以期赢得民心。但事与愿违,少年英雄刘胡兰像傲雪中的红梅迎风挺立,面对敌人的铡刀和引诱不为所惑,更无所畏惧,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彻底摧垮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展示了共产党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民族精神。

乌鲁木齐秦剧团常年坚守在边疆,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秦腔艺术。“能够参加秦腔艺术节,我们很高兴,大家知道新疆是歌舞之乡,相对来说秦腔显得基础弱、底子薄,这次抱着学习的态度跟兄弟院团交流,取长补短。”新疆剧协秘书长古丽娜·克依木如是说。

王永立表示:“这次参加秦腔艺术节,算是这部剧真正意义上的首秀。《铡刀下的红梅》全剧紧抓刘胡兰牺牲的最后一天,通过铜板、辫子、军帽等桥段的设计,运用大量的闪回手段,把刘胡兰光辉灿烂的一生呈现出来。”

“时代呼唤英雄。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义不容辞担起这份担子,向经典致敬,向英雄致敬。”作为该剧的导演,吴根邦表示,《铡刀下的红梅》有成熟的剧本,在保持剧本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有的地方做了更多的艺术加工,让音乐更加适合秦腔的演唱风格,词的结构和韵律,更符合秦腔的表现形式。

《铡刀下的红梅》中刘胡兰的扮演者李敏是陕西人,坚守边疆剧团已经17年,这次回到家乡参加秦腔艺术节,被浓厚的秦腔氛围所吸引,看着青年演员的表演,仿佛一下子回到自己当年在省艺校学戏的岁月,“特别羡慕这样的秦腔氛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年轻演员走出来,多学习,多交流。这次排演《铡刀下的红梅》,所有演职人员感受到了英烈的崇高和伟大,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希望通过参加秦腔艺术节,能有力激发边疆院团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职茵 实习生 李致羽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