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抽搐十余年 小伙张嘴都困难 医生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帮他驱顽疾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5-30 20:16
近期,32岁的董先生因“发作性左侧面部抽搐,张嘴困难十余年”来西安交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就诊。据患者介绍,频繁发作的咬肌抽搐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说话、进食以及与人交流时都会诱发疾病发作,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甚至睡觉时也会发作,剧烈的肌肉抽搐最终导致面部疼痛不适。董先生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皆未得到明确诊断,多次采用“肉毒素”注射缓解症状,但都短时间内复发,口服多种药物治疗也疗效不佳。
入院后,交大二附院神经外科屈建强教授组织治疗小组反复讨论,结合患者症状及病情演化过程,考虑其所患的可能为一种罕见的三叉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半侧咬肌痉挛。屈建强教授随即安排董先生完善了头颅MR-FIESTA及颞肌、咀嚼肌电生理等相关检查,最终明确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运动根导致了病情。诊断明确后,在屈建强教授的指导下,周乐主任医师、权俊杰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实施了“三叉神经运动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宋琴主管护师及麻醉、手术室团队也予以鼎力支持。手术全程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术中所见与术前影像学检查完全一致,患者左侧小脑上动脉压迫三叉神经运动根,导致神经变形及移位,三叉神经周围蛛网膜组织严重粘连。医生在显微镜下充分游离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粘连,并用TEFLON垫棉将二者隔离,解除了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将受迫的三叉神经运动根复位。术后董先生反应良好,面部肌肉抽搐缓解,张嘴不再受限,进食、说话等动作恢复正常,面部疼痛及僵硬感消失,并于日前康复出院。
据屈建强教授讲,咬肌痉挛属颅神经疾患的一种,较为罕见,国内外文献仅有个案报道。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三叉神经运动传导通路发生短路,而“血管神经压迫”是最主要导致短路发生的原因。咬肌痉挛发作时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抽搐、痉挛、牙关紧闭,持续的肌肉抽搐可引发面部疼痛,甚至造成颞下颌关节脱位、牙齿断裂,患者大笑、说话、进食都有可能诱发发作。咬肌痉挛患者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疗效通常仅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复发率很高,并有可能造成咀嚼无力。近年来,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咬肌痉挛,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率极低。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超 张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