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空军军医大学科研团队解密疼痛共情的发生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2-04-20 17:18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分享他人感受以及情感的能力。而对于疼痛的共情在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提高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均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4月19日,Cell Press杂志社出版的神经科学顶级期刊《Neuron》(神经元)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该校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陈涛、李云庆教授以及青岛院士港脑研究中心卓敏教授联合通讯的相关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了一个调节疼痛共情新的脑内环路,并首次解析了疼痛共情发生的突触和分子机制。该工作对于人们理解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过程中,作者发现同窝小鼠初次观察疼痛模型小鼠1小时后,即便没有给予任何外界刺激,也会产生自发疼痛,即观察到动物的共情痛现象,该现象可以持续一个月以上,而不同窝小鼠则需要连续观察2周以上才会产生共情痛。对同窝共情小鼠脑内核团和神经通路的筛查结果显示:右侧岛叶(IC)向右侧杏仁核基底外侧部(BLA)发出谷氨酸能兴奋性投射并且在共情痛状态下发生活化。抑制这条神经通路能够显著缓解同窝小鼠的共情痛,增强这条通路的活性则会加剧共情痛的发生和维持。随后,作者通过pTRAP技术筛选出IC-BLA通路中的关键分子Synaptotagmin 2和RIM3,通过特异性地敲减这两个分子在神经通路中突触前、后的表达,可以翻转或者显著抑制共情痛。

据介绍,作为群体性动物,人类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共情缺陷与过度都是不可取的。本研究首次在突触水平深入研究了疼痛共情的环路效应,并首次发现了两个调控疼痛共情的关键突触信号分子。

《Neuron》杂志是中科院分区大类I区Top期刊。本文的第一作者是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张明明副教授,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西北工业大学耿安奇副教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陈琨讲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王舰医师(空军军医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最后通讯作者是该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陈涛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是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李云庆教授和青岛院士港脑研究中心卓敏教授。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任娜 通讯员 李飞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