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前夕 记者走进急诊科——近距离记录与生命赛跑的人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9-11 09:49
几名患者在创伤抢救室接受救治
她说,整天都要绷紧弦,很奇怪,要不没有患者,要不就来好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忙起来了。他说,这个工作压力大,又很累,但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成功拉回来,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她一会儿都坐不下来
准备应对随时突发状况
一位打工者被突然掉下来的塔吊砸中了右脚;一位女子腹痛难忍,呕吐不止,边哭边喊;一位甘肃的患者踢碎了玻璃门,不料玻璃割到了脚上的动脉……这些,都是发生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急诊科的故事,在这里,无论风雨、节假日,总是24小时运转。
今年9月11日是第22个世界急救日,为了更好地记录真实的急诊科工作,9月8日,记者走进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抢救室进行了蹲守采访。
何玲玲是急诊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从事一线急诊工作多年的她已经是个老手了。按理说,她应该是气定神闲的一位专家,但记者蹲守时却没见她坐下来过。即便没有患者,她也要走走看看,一会儿指导一下年轻医生写病历,一会儿在门口望一望,准备应对随时可能来的救护车以及突发状况。即便这样紧张忙碌,她说自己从不后悔选择急诊科,因为每一次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拽回来,看着心电监护仪上规律的波动,何玲玲都会觉得自己的职业是光荣的。“很骄傲,那种感觉只有自己能体会到。”她说。
翟师傅今年46岁,打了半辈子工。“平常也是装两袋水泥,都没事,今天真是邪了门了。”翟师傅说,9月8日刚开工不久,塔吊上装满水泥砂浆的吊斗突然坠落,砸到了他的右脚上。翟师傅的妻子和上大学放暑假的儿子都一起在工地上干活,被砸到时,母子俩离得不远,连扶带背把他送到了医院。
止血、清理伤口污染、包扎……创伤患者在红会医院的急诊科是每天都能遇到的,这些常规的操作医护人员已经完全熟练。但是翟先生的情况特殊,来到医院时,他的一只脚趾完全脱套了。简单说就是软组织都没了,只有骨头了。其他脚趾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完全脱套的脚趾很难保住。”处理完翟师傅伤口,等他做核酸检测的间隙,何玲玲眉头紧锁告诉记者,情况不太乐观。安排抢救室的医护人员尽快准备好心电监护、术前检查,并输液进行抗感染治疗,何玲玲就要开始着手翟师傅的手术安排了。“监测生命体征、术前准备、抗感染,基础工作要先做好,等核酸检测结果一出来就要尽快安排手术,能保就保,保不住也要让其他脚趾完好。”何玲玲说,他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也是家庭的希望。
3辆救护车进入医院
不到10分钟创伤抢救室就满了
快11点,翟师傅的右脚处理好后,创伤抢救室值班的6位医护暂时缓了口气,半个多小时都没有急诊的患者送来。大家一边处理着日常工作,一边聊聊患者病历,中途还能关心一下午饭快送到没有。11点半,3辆120救护车前后紧挨着进了医院。
王燕(化名)的情况更危险,躺在平床上的她流着眼泪,全身颤抖,一只手紧紧握着丈夫的手。据她丈夫说,因为前一天晚上不小心踢碎了玻璃门,掉落的玻璃砸到脚上的动脉,流了好多血。在甘肃当地医院处理后,医生让转院来到红会医院。
“摸着脚背是没有动脉搏动了,赶快做个血管造影吧。”何玲玲的脚步加快,她要赶快开个检查单,再根据检查结果做决定。“路上转运时间长,如果真是动脉断了就很危险。”
吴丽(化名)就躺在王燕的平床旁边,她腹痛难忍、呕吐不止,从进入抢救室开始就蜷缩着一直喊。根据医生赵磊的经验,吴丽的情况很可能是结石,他要安排吴丽去做个B超才能对症治疗。可吴丽太疼了,止痛也是当务之急。明确腹痛诊断后,赵磊决定先行止痛。知道要给她开止痛药,吴丽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喊得更厉害了,整个抢救室都是她的哭喊声。开了药等待护士拿药的间隙,赵磊用手慢慢拍打着吴丽的后背,安抚她的情绪。“快了,等一下,去拿药了。”眼看着吴丽要吐了,赵磊赶紧拿起垃圾桶帮她接着。
李奶奶的病床推进来时,抢救室的一侧已经全是患者了,只能在抢救室正中间放着。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每一次摔跤都可能是“致命一摔”,询问病史、查看李奶奶状态、开单子、生命体征监测……这些项目都是必不可少的。
抽血的、骨折的、下肢突然肿胀的……不到10分钟创伤抢救室里患者就满了,所有医护全部起身,加快了步伐,全然顾不上之前提到的午饭,也顾不上给记者介绍情况了。“来急诊的患者通常都是身体扛不住或突发疾病,都是病情严重的,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危急的,容不得丝毫马虎。”赵磊说,很多生命从生到死都是在急诊科决定的,急诊科的医护身负重任,这也是大家再忙再累也要坚持下去的原因。(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