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落地记者调查(下)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8-16 13:04
丰富多彩的学校课后实践活动。 (刘参军 摄 资料图片)
碑林区雁塔路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孩子们在学校吃饭。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摄 资料图片)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诸多专家和教育从业者,他们表示,实施“双减”政策,既要做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法”,同时也要做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加法”,家校社协同共育,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新常态。
“双减”政策出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才是最终目标,未来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如何确保“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落地,西安正在探索中前行。
陕西探索
全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 多点发力推动协同“减负”
据悉,截至2020年底,陕西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6251所,在校生数406万人,专任教师27.8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有3171所,参与教师11.8万人,惠及学生161.3万人。
陕西出台系列文件,为“双减”政策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积极推进“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双减”政策筑牢根基。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全链条推进作业、手机、睡眠、体质、读物等五项管理,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定期开展校外培训督导检查,规范培训行为,缓解群众焦虑,为“双减”政策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陕西坚持疏堵结合,推动服务“减负”。全力推动课后服务工作,促进课后服务与“三个课堂”深度融合,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证照不全、超纲超前教学、一次性超3个月或60课时收费、违反培训时间规定、虚假广告宣传、学校教师在培训机构代课”等行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校外培训监管全省一张网,为“双减”政策拓宽道路。
另外,下一步陕西将坚持多点发力,推动协同“减负”。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让学生在校内学好、学足;通过父母大讲堂等,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明确要求停止义务教育段暑期学科类校外培训,协同发力,为“双减”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