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终南 薪火相传 红二十五军 极具传奇色彩的红军队伍
来源:西安新闻网 2021-05-19 16:41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馆长耿宏刚介绍红二十五军的英雄事迹。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内景。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陈列的革命文物。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并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红色遗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策划推出“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奋进力量——探寻西安红色地标大型融媒主题采访活动”。从即日起,记者将对西安境内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地标进行实地探访,带领大家在红色地标中致敬历史,在红色精神的谱系里接受洗礼。充分展现在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的西安元素、西安故事、西安成就,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为西安追赶超越凝聚发展力量。
丰碑力量
“五龙捧首四省通衢无双地,一船泊岸明清老街世外天。”沿沪陕高速行驶,从葛牌出口下高速,不多久,便看见一座牌楼,上面刻着“葛牌古镇”四个大字。牌楼两边的这副对联生动地描述了葛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曾经,“葛藤结牌当道悬”,葛牌之名由此而来。
作为坐落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偏远小镇,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在这里留下的光辉的英雄事迹,至今人们仍然对80多年前那段红色历史记忆犹新……
1934年冬,年味渐浓,葛牌镇街上来了3位年纪约十八九岁的卖唱姑娘。其实,她们是红二十五军的女侦察员,化装到此是为了打探当地的情况——
红军进驻葛牌不声不响不扰民
古镇上的古旱柳苍劲雄壮,秀发婆娑满枝头。绕过古旱柳就是葛牌街,古朴静谧的明清老街处处流淌着历经风霜依旧优雅的古风遗韵。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前行,就来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旧址门前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灰瓦红门,青砖铺路,古韵犹存。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人率领下长征入陕,在葛牌全歼围敌,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鄂豫陕省委领导下创建了西安地区最早的红色政权。”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馆长耿宏刚向记者娓娓道来。
红军进驻葛牌之前,先派3位女同志化装成卖唱姑娘,一路唱着凤阳花鼓,到葛牌镇侦察地形和敌情,没有引起当地民团的任何注意。经了解,葛牌地区没有国民党的正规军队,只有民团。女战士们的这次侦察,为红军迅速消灭反动民团提供了准确的情报。1935年2月3日,红军歼灭了当地民团,进驻葛牌。
“进驻葛牌后,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当时就住在这里办公。”耿宏刚介绍。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近年来经过修葺,面貌一新。院墙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标语格外醒目。
红军攻占葛牌那晚正是除夕之夜,凛冽的北风纷飞的雪花,红军尽管身着单薄的衣衫,但为了不打扰群众,坚持在老百姓的屋檐下、打谷场露宿。“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们以不扰民的实际行动粉碎了反动宣传。第二天群众知道此事,编成歌谣称赞红军。“夜已静,星儿近,红军进了葛牌镇。打开背包就地睡,不声不响不扰民。”这段民谣,充分印证了当时的情景。
正月初一、初二两天,红军在葛牌镇戏楼前的大场里连续召开了两天群众大会,唱戏演剧,宣传讲演,庆祝胜利,和群众一起欢乐过年。
红军将领的房间,一桌、一椅、一床皆简洁朴素,透过眼前的一切,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的身影:
1935年2月5日,苏维埃革命政府刚刚成立,国民党四十二师六旅旅长柳彦彪就带着两个团的兵力向葛牌镇进攻。红二十五军将士闻讯后,抢先占领了柞水县九间房村与葛牌镇交界处的文公岭,与国民党军进行激战,共歼敌两个营。这就是著名的“文公岭战斗”。
“红二十五军尽管不是长征主力部队,但却是长征途中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队伍。”在耿宏刚的讲述中,我们对红二十五军有了更多的认识。红二十五军是长征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平均年龄不到18岁。出征时,军长程子华29岁,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3岁。这些年轻的红军战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毅然独立撑起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
红二十五军还是长征途中唯一创立根据地的红军队伍,是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唯一一支没有减员且发展壮大了的部队,也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央红军之向导”“为革命立了大功”的红军队伍。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一建立起来就立即组织全区的贫苦农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把没收土豪劣绅的粮食、衣物等分给穷苦百姓,鼓励百姓跟红军闹革命——
“红军爱咱老百姓 百姓爱咱苏维埃”
距离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约30米处,就是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所在地。抬眼望去,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馆名遒劲有力。
走进纪念馆,一门五五式反坦克炮在院中昂然挺立,虽然锈迹斑斑,但当年征战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昂起的炮口仿佛正对着敌人的阵地发射,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就在眼前。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是在原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上仿原结构修建的纪念馆,最早是葛牌街道‘逢元和’商号和全新智的中药铺,曾作为伪乡公所驻地。”耿宏刚介绍,1997年,蓝田县委、县政府在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原址上修建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并保存了原有的仿古四合院式建筑。纪念馆自2001年7月1日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成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市党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廉政教育基地。
老式电话机、铜火盆、松油灯,红二十五军战士作战用的大刀、手雷、步枪……看着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注视着一件件革命文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腥风血雨、壮怀激烈的战争年代,仿佛嗅到战场的硝烟,听到冲锋的呐喊。展柜中那双破旧的红军鞋就是当年红二十五军战士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印记。红军时期艰苦清贫的物质生活,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一一展现在眼前。
经过两次规划布展的纪念馆以史为据,用革命遗物展示、场景复原等形式进行全方位还原历史,让参观者深入了解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发展史。
当时的苏维埃政府,管辖范围包括蓝田县的原葛牌、草坪、玉川、蓝桥、红门寺,商县的秦岭口、西牛槽及柞水县的万灯寺等8个乡镇,面积765.3平方公里,294个自然村,87552亩耕地,共五万余人口。
“打土豪,斗老财,穷人个个笑开怀;红军爱咱老百姓,百姓爱咱苏维埃。”当地民众创作了反映当时伟大斗争的大量红色歌谣,比如《苏维埃》《百姓爱咱苏维埃》《做下鞋儿送红军》等,至今流传……
在这个西安地区最早的红色政权时期,红军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解决了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宣传贯彻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布的《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精神,打击垄断市场、哄抬物价的葛牌镇“逢元和”商号,对其他中小工商业户给予保护,支持其发展,从而稳定了葛牌镇的集市贸易,促进了商品流通;镇压了长期欺压群众的联保主任鲍学义、草坪乡勇山沟劣绅周文郁、瓦屋庄劣绅贾奎、葛牌镇民团团长郑效仁的帮凶王吉安等人;没收了“逢元和”商号粮食两万斤,没收梨园沟、金坪、铁索桥、七里店、瓦屋庄等地财主、大户的粮食、棉衣钱物等,分配给穷苦百姓。同时建立了赤卫队,以葛牌镇为中心,活跃在蓝田、商县、柞水、山阳、镇安等县交界地带,密切配合鄂豫陕根据地的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民团、打土豪、惩贪官,受到了广大穷苦农民的拥护。
回顾历史,硝烟早已散去。漫步古色古香的葛牌老街,古朴典雅的房屋、矗立街头的古树,一切似乎都在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驻扎的半年期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如今,在葛牌地区的文公岭上,还能看到当时的战壕等遗迹,蜡烛山上至今遗存着红二十五军战地医院遗址。
重重叠叠的大山掩护了红军战士,也养育了革命。据蓝田党史记载,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从1935年2月上旬到1935年7月,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出终南山北上,历时六个多月。葛牌成为红二十五军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里程碑,红军由被动长征到主动出击,有力的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翻开了红军长征史上新的一页。
时代在变,岁月在变,葛牌镇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以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印记及红色革命遗迹成为吸引众多游客来葛牌旅游的招牌。人们纷纷来到这里感受红色文化,乐享青山绿水,细细感受着秦岭深处富含负氧离子的那份清爽,身心得到双重洗礼。坐在农家小院里,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肴、质朴的农家风情,像酒一样,时光愈久,味道愈醇。
抬眼望去,巍巍秦岭连绵不绝。葛牌,就这样在秦岭深处守着,守着它曾经的荣光,守着它山一般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