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三治融合” 绘就乡村善治新图景 全域推进书写振兴新篇章

来源:西部网 2025-04-26 15:51

4 月 24 日,渭南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乡村治理工作成果斐然。近年来,渭南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以创新实践破题攻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15580ea2271567592eadc873dc0ea495.png

“三治融合” 筑牢善治根基

渭南市坚持以自治为本、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构建起 “三治融合” 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在自治层面,充分尊重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全市行政村全面落实 “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创新推行 “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治理架构,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

法治建设为乡村治理保驾护航。渭南市积极推动 “法律进村入户”,实现 “一村一法律顾问” 全覆盖,通过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引导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为乡村善治守住底线。

德治以文化人,凝聚人心。渭南市深挖本地 “家风家训”“红色文化” 等资源,精心策划并举办 “乡村春晚”“非遗展演” 等文化活动 200 余场,以文化浸润滋养乡风文明,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乡村发展合力的精神纽带 。

“四个提升” 探索善治路径

在全域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渭南市以 “四个提升” 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水平,构建 “党委 + 功能性党支部 + 网格党小组” 三级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员下沉到治理网格,为基层治理筑牢组织堡垒;创新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凝聚共识,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夯实治理根基;坚持改革赋能,创新实施 “十大模式”,建成覆盖 10 个县区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盘活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6.2 万份,涉及金额 8 亿元,实现集体经济 “消薄” 与 “培强” 同步推进,增强乡村治理的支撑力;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开展 “凝心聚力 助美乡村 —2024 渭南乡村振兴数字赋能行动”,推广数字乡村平台应用,为乡村治理插上 “智慧翅膀”,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创新模式打造治理标杆

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渭南市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培育出众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治理模式。韩城市板桥镇以 “支部引领 + 能人带动 + 市场运营” 模式发展文化产业,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乡风文明显著提升;合阳县东马社区依托永丰战役红色资源,将革命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打造 “红色基因赋能基层善治” 样板;富平县新庄村推行 “五治融合”,从党建、产业、环境等五个维度发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华阴市晓鹏村构建 “四社一站” 全链条治理格局,“农兴社”“科技社”“民安社”“村风社” 与 “急助站” 分工协作,精准服务村民需求;潼关县太要镇 “巷子议事会” 以 “收集 - 协商 - 落实 - 反馈” 闭环机制,有效破解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 难题;临渭区 “五步决策法” 构建 “议题确立 - 街镇审核 - 民主表决 - 组织实施 - 监督公示” 全流程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如今,渭南乡村治理实现 “三个转变”。治理理念从 “被动管理” 向 “主动治理” 转变,全市 50 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 247 个,群众从 “等靠要” 转变为 “主动干”;治理方式从 “粗放低效” 向 “精细智慧” 转变,村级事务 “小微权力清单” 全覆盖,线上办事成为常态,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治理范围从 “局部试点” 向 “全域推进” 转变,14 个镇村入选国家级示范镇村,23 个镇村获评省级示范镇村,4 项治理模式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渭南模式” 在全省推广。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渭南市将持续发力。深化 “三变” 改革,通过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等路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村级智慧治理平台,拓展线上服务,提升治理智能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擦亮文化品牌,打造 “红色研学”“非遗传承” 示范带,培育文明村镇,让文明新风遍布乡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