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过客” 今朝“居民” “鸟中大熊猫”黑鹳安居榆林
来源:陕西日报 2025-11-27 08:27

11月19日,黑鹳群现身榆林榆溪河畔。 受访者供图
清晨的榆溪河上,一群身披墨羽、喙色朱红的精灵,或驻足静立,或低首觅食,肩背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青绿紫金的绚丽色彩……11月24日,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黑鹳现身榆林城郊的榆溪河畔。
这般珍贵的景象得来不易。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黑鹳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水质清洁、鱼虾资源丰富、周边有安全崖壁或树木可供筑巢。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境内观测记录的黑鹳不足2000只。稀缺性与对生态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得黑鹳成为公认的“生态环境风向标”——它的出现与停留,直接反映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十年前,黑鹳在榆林还是“稀客”。那时,仅在少数县区有零星迁徙记录,且多为短暂停留。“除了迁徙季节,几乎见不到黑鹳的踪影,它们就像匆忙的过客。”提及过往,榆林市湿地和鸟类保护协会副会长、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杨继焱感慨不已。
如今,这一局面已发生改变。杨继焱一边向记者展示手中的摄影作品,一边自豪地说:“在黄河、无定河、窟野河还有榆溪河,这两年,我在很多地方都拍摄到了黑鹳。”照片里不仅有黑鹳三两只栖息的画面,还有二三十只甚至更多数量的集群场景。
黑鹳在榆林的活动范围持续扩大、种群数量显著增长。令杨继焱欣喜的是,原本应南飞越冬的黑鹳,如今在榆林四季可见,已然从候鸟变成“留鸟”。在靖边龙洲丹霞景区的石崖间、府谷木瓜川、神木窟野河等地,杨继焱和他的“鸟友”连续多年观测到黑鹳繁殖孵化的珍贵场景。今年5月,他们观测到府谷木瓜川一巢有3只幼鸟孵化出巢。
“黑鹳已经在榆林‘安家落户’,以后大家见到它们的机会肯定越来越多。”杨继焱的话语里充满期待。
“从零星可见到集群栖息,黑鹳‘留居’展现出榆林生态保护的系统性成效。”榆林市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张彩霞介绍,目前已知在榆林栖息的黑鹳有200只左右。作为与大熊猫、金丝猴同级别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反映出榆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持续提升。
候鸟为何能变“留鸟”?在张彩霞看来,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变化是客观因素,更关键的是,榆林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久久为功:通过持续推进湿地修复、河道清淤、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境内河流湖泊的鱼虾种群数量显著增长,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为黑鹳打造了稳定可靠的食物库与栖息地。正是这样的生态“沃土”,让黑鹳选择留下来。
黑鹳的扎根繁衍只是榆林生态蝶变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榆林,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12%提升至36%,湿地面积达6.39万公顷,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清岸绿、鸟鸣鱼跃”的生态格局已然形成。“每发现一只黑鹳,每新增一个繁殖巢穴,都是榆林生态改善的有力证明。”张彩霞说。
展望未来,张彩霞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借鉴外地黑鹳保护的经验做法,深入开展黑鹳栖息分布、繁殖习性等专项研究;加强重点区域巡护,深化爱鸟护鸟宣传。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想让更多人明白:保护黑鹳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