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的长门宫在哪?考古人员有新发现
来源:华商报 2019-12-17 09:30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说起长门宫就让人想到很多故事和诗赋,比如“金屋藏娇”,比如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再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长门怨》。
那么历史上有名的冷宫——长门宫究竟在哪里?连接长门宫的道路又是什么样的?2019年,陕西考古人员有了新发现。
两处道路应为同一条道路 极可能与长门宫密切相关
12月16日,华商报记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配合基本建设,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三义庄和谢二村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发掘区处于新寺遗址范围内。本次考古发掘取得了比较重要的收获,发现了两处车辙密布的古代道路,或许与西汉长门宫有着密切关联。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苗轶飞介绍,三义庄古道遗迹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蜿蜒,现清理南北长约105米、宽约30米。继续向东北延伸超出本次发掘范围,向西南延伸被现代道路阻断。路面车辙分布密集紧凑,辙痕行进方向与古道走向保持一致,基本处于路面中部,少量车辙连续蜿蜒不断,大多数车辙或断续或逐渐消失或交错叠合。另外,车辙附近还发现有疑似脚印及动物蹄印等迹象。
谢二村古道遗迹位于遗址区东部,整体走向呈东北-西南向,长度260米,宽50~70米。路面清理后见约60余条车辙,部分车辙相互交错,车轮痕迹清晰可见。路面较平整,有明显踩踏面。车辙宽0.14~0.26米、深0~0.16米,发现两条车辙,可能为一组,轴距2.2米。
“以上两处古道遗迹走向相同、形制相近,似为同一条道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谢二村古道被东汉墓葬打破,这为道路遗迹年代的断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其时代应该不会晚于东汉。两处古道刚好处于新寺遗址遗址的南北两端,而新寺遗址被认为是西汉的长门宫,因此道路遗迹极有可能与长门宫密切相关。”
在谢二村发现一段墙基 或许就是长门宫南墙基础
长门宫原是馆陶长公主刘嫖所有的私家园林,以长公主情夫董偃的名义献给汉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到霸陵祭祀时休息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刘嫖(piāo)是汉朝第一位长公主,是汉文帝的两个女儿之一,也是窦太后唯一的亲生女儿,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同时,她也是汉武帝的姑母、丈母娘兼妹妹的婆母。汉景帝登基时封刘嫖为馆陶长公主,她也是文、景朝唯一的长公主;汉武帝时尊称大长公主、窦太主,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汉武帝刘彻年幼时,刘嫖曾抱着刘彘(刘彻乳名)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彘说:“要啊。”刘嫖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彘想要哪个,刘彘都说不要。最后刘嫖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陈阿娇好不好呢?”
刘彘看了母亲一眼,见到微微点头,于是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彘儿一定造一座金屋子给她住。” 这便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刘彻和陈氏的联姻,以及同时定下的刘嫖的次子陈蟜和王夫人的小女儿隆虑公主的联姻,有两位母亲鲜明的政治考虑。后来刘彻继位后,陈阿娇就成了刘彻的第一任皇后。
但陈皇后自恃刘彻当初得以立为太子自家有功,于是骄横无礼,且没有子嗣。听说卫子夫大得宠幸时数次大闹,发展到最后,传言与女巫楚服等人在宫内施行了巫蛊之术。事情败露后武帝大怒,将楚服枭首于市,连诛三百余人,废了陈后,并将其赶出长安,让她住在馆陶送给他的长门宫。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南朝时,萧统编《文选》收录《长门赋》,传说是陈皇后不甘心被废,花费千金请司马相如所做。《长门赋》使长门之名千古流传。
苗轶飞表示,本次发掘还于谢二村发现了一段墙基,墙基夯层坚硬,厚度均匀,工艺精细,或许就是长门宫南墙基础。这次发掘对于了解长门宫遗址的外围部分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有助于下一步考古工作的进行。
“用手铲和刷子,一点一点完成对道路的考古发掘”
苗轶飞说:“我们是从2019年4月开始工作的,发掘时间主要是5月到9月份,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完成。由于发掘区域比较小,不能判断这条路具体是从哪里通向哪里。但从道路指向来看,北边是渭河,西边是灞河,南边是长门宫,所以这条道路极有可能和长门宫有联系。我们认为,谢二村发现的墙基很可能就是长门宫南墙的基础。”
那么道路及车辙痕迹的年代是如何判断的呢?苗轶飞说:“对于这条道路的年代,我们主要是从文化层来判断的。因为谢二村古道被东汉墓葬打破,由此判断应该不会晚于东汉,我认为应该是西汉时期的道路。路面保存很好,碾压过和没有碾压过的痕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发掘时费了很大功夫,所用的工具主要就是手铲和刷子,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完成的。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发现了很多车辙,其中有一对车辙在拐弯的方向相同,所以我们判断应该是同一辆车留下的痕迹,车辆轴距为2.2米。此外,在道路上还发现了古人留下的脚印。这到底是什么人的脚印呢?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