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班主任”的耕心育人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07-10 15:56

22cfbb928f5b70541c8b1cf2fd801732.png

“以后大家见到我,可以叫我单老师,对于咱们班级的同学们,我先是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后才是院长。”2020年9月,农学院院长单卫星教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农学类2001班班主任。从科研工作者到学院院长再到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单卫星一直贯彻“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的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一代兴农强国的接班人播下了农学情怀的种子,在金色的六月,“院长班主任”单卫星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丰收季。

在担任班主任的四年里,单院长潜心育才,耕心育人,在他的细心培育下,所带班级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班级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年内班级中无挂科学生,无学业预警学生,学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获得率达100%,班级就业率达100%,30名学生中12人成功升学至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和科研院所深造,16人选择留在本校深造,升学率高达93.3%;班级同学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双创”大赛获奖累累,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6项,校级5项;班级先后获评校级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示范班、学风建设成效班、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言传与身教,做价值塑造的引领者

面对未来,大部分学生们是迷茫的,“顺利毕业”与“建设中国”之间的距离绝非一步之遥,单卫星与学生们谈心谈话时常为学生没有理想而担忧,他鼓励班级同学们要开拓眼界,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国际化平台去增长见识。

班主任作为学习和生活中与大学生互动、接触最多的人,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学校育人战线中的骨干力量。他自2005年回国来校工作以来,积极推动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粮食安全战略,发挥学校在国际农业合作中的引导和驱动作用,助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农业教育和科技发展。在科研上立足国家粮食高产稳产增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马铃薯产业重大制约因素晚疫病问题,积极开展马铃薯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诸多荣誉。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言传身教,坚定同学信心,用自身经历与实际行动,成为引导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引领者和学生品格锤炼品格与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组织与规范,做班级运行的建设者

“四年大学生涯,如何真正做到品学兼优,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在刚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他对所有同学们强调。

班级作为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落脚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都要在班级实现。他高度重视班风学风建设,立足实际、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多维力量来调动班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担任班主任以来,始终从小事、实事入手,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需求,在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实现改革创新,在与同学们座谈交流后,他与班级同学们达成了共同的约定:班级每个月至少组织开展座谈会一次,每个学期至少和所有同学一对一谈话一次,同时制定了班规:任何同学不允许出现无故旷课、违反教学、考试纪律等行为。通过树立制度规范,进一步建设并完善班级制度规则体系,增强集体凝聚力,将班级建设成团结有爱、学风浓厚的先进集体。“每次遇到单老师,他总要问起我们的学业进展和未来规划,单老师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潜移默化中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暗暗下定决心,坚定理想,追求卓越!”农学类2001班班长张世明感慨道。

陪伴与奉献,做学生发展的同行者

“做老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我们需要怀有教育者的自觉、抱有一颗仁爱的心,用心陪伴、用情奉献。”作为班主任,他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敏锐的眼光和教育的智慧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发展的帮助者、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筑路人。

对学习进度跟不上的同学,他必深入了解背后原因,鼓励学生构建学习小组,3-5人自愿成立小组结对帮扶,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对转专业的基础薄弱学生,他格外重视关注,针对课程学习、专业教育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部署,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名转专业学生全员推免至本校;对生病住院的学生他必到医院、寝室去探望,送去温暖和关爱,对家里有变故的学生必送去慰问和关怀,对心理困扰学生,一方面主动找他谈心,鼓励他勇敢敞开心扉,乐观看待生活,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从生活上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联系勤工助学岗位,争取临时困难补助。正因如此,在学生们眼中,这个院长不仅是一名认真负责的班主任,更是一位扶困解惑的知心朋友,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大家长,在学校班主任工作测评的学生评分环节,每次他都名列前茅,两次获评考核“优秀”。

治学与育才,做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凝聚育人合力,构筑育人共同体。作为班主任,他承担着联系学生、任课教师和学院各部门的纽带作用,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还肩负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任。二十年来,他扎根于教育科研一线,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全力培养在兴农强国的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指导学生在Plant Cell、Current Biology、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研究兴趣,为每位学生制定特定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本领,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科研各环节,多维协同育人合力,切实提高农学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