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陇画报·303期】麦积山石窟:绝壁上的美丽佛国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24-10-17 13:37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 网上主题活动

b7b0c928f2a0abc0759e3302f75700d0.png

得名于“天河注水”的天水,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第一重城,而天水最著名的当属麦积山石窟。

c34756e8d4968b090de8ca44fafd36f6.jpeg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因形如麦垛而得名。石窟泥塑秀丽生动,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4aee2a2d4bb3aa2b798a7b6bfb92a874.jpeg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已有1600多年,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1000平方米。

95e3037248f59d8a4f7ff7f5c82ca875.jpeg

麦积山的塑像,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开始,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有和蔼可亲的面容,并且面带微笑。虽为佛祖,却像世俗的人,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6ea33cc50825b5c9da4c6b805b325d10.jpeg

东崖大佛,为石胎泥塑,正中主尊系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大佛高15.7米,气势宏伟,也是麦积山第一大佛。造像风格上,体态丰腴,神情雍容大度,服饰繁缛华贵,充分展现隋唐王朝的盛世风貌。

c7544381384a354d1984e3a5816f3d95.jpeg

麦积山石窟中最为著名的,是133窟中微笑的小沙弥,随意调整头像角度,可看到不同的神情,微笑之美跨越千年,依然温暖人心。

f0885e9abca82a50b1ec6fa399a7315f.jpeg

开凿于西魏的44窟,尤为惹人注目。洞中的佛像安详静美,微露笑意,以慈之态俯瞰众生,令观者为之动容。

c332733b0e548a106bb9dc0cc8db2acb.jpeg

133窟,这是一个少年佛家弟子侧立像,面露憨厚而又略带稚气的神情,俯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永远是会心的微笑,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4d07b4910b5d5be3a0530a411002681a.jpeg

这尊美到极致的佛像,造像面相椭圆饱满,斜眉吊目,悬鼻小口,面部慈悲而庄严,娴静而宽容、矜持且淡然,服饰简洁、质朴,宽博厚重,极富质感。神秘的微笑中,是一种无念无挂的大自由状态,微闭的眼睛带有一丝含蓄,内敛的神情隐藏着一份自信。

a99ff9e3256d8a4b9e570687ed55ee84.jpeg

麦积山石窟在技法上,工匠们运用了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技艺,使得佛像栩栩如生,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感。

dfaf1549cb5e3b550e657327093cd497.jpeg

窟内佛像造型各异,色彩鲜艳,既有庄严肃穆的佛祖、菩萨,也有生动活泼的弟子、天王。

474c3aafced96895c0d6075fad735a57.jpeg

这些造像中,虽然有泥塑、石雕及个别的木雕,但主要以泥塑为主,体现了多朝代中国佛教泥塑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规律。

2a217938f38a04252f8b6daaa2a0d73d.jpeg

回望麦积山东崖的三座摩崖巨佛,它们仍旧秉持着淡淡的微笑,神情自若、迎来送往、俯视众生。麦积山石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这些石窟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摄影: 王诚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屈杰文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