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写新篇丨从博物馆里看宁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9 11:09

今天,“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启动仪式在宁夏博物馆举行。仪式结束后,记者们走进展厅,聆听宁夏历史发展。

博物馆里有哪些文物?它们背后又蕴含了怎样的民族故事?跟随我们一探究竟!

三件“镇馆之宝”带你走进宁夏民族交融的历史

35c6dc80b02145276ed754653733f376.png

鎏金铜牛

出土于贺兰山西夏陵,绝妙之处在于炯炯有神的眼睛,温润的鼻头和牛背上精心雕刻的脊梁骨。

通体銮金,虽中空却重达188公斤,采用传统的外范内模技术,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西夏冶炼铸造工艺之巅

59e894987e20acdf916cd069fba307f3.png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这也是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

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其中包括译文“志文支座”,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为石雕工匠的姓名。它是西夏时期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传播的见证

6559eca8f71491d9d2b75f89e3e4cd6b.png

唐胡旋舞图石刻门扇

胡旋舞源于中亚,传入唐王朝后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墓墓主人为中亚“栗特人”,这件镇馆之宝上的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一方面展示了胡旋舞的神采,另一面鉴证了历史上中西文明在丝路上的交汇

贺兰山岩画 看人类先祖如何“写日志”

看岩画,不用到贺兰山!宁夏博物馆一层《石刻史书——宁夏岩画陈列》以岩画的内容题材为主线,展出岩画实物100余件,岩画拓片175幅

它们是馆内最古老的文物,无声记录了两万多年前原始社会人们耕作、狩猎的生产活动,体现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汇聚融合。

bc31e390f99830bb79c8fa7bf58d5fe1.png

7dc16aa41175cb4160f78e9a0c027c5f.png

7b86afdf660dddfaea59386daf8a4e4f.png

据了解,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51738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这些文物精美绝伦、生动传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宁夏地方发展史,黄河文化的厚重、西夏文明的神秘、丝绸之路的繁荣、长城边塞的壮美都能在这座博物馆中找到踪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