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评丨法治护航,让民企吃下“定心丸”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5-28 07:3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制度保障正从纸面走向实践,以法治的确定性对冲市场的不确定性,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履约践诺。新法将政府履约责任写入法律,明确要求不得以政府换届、政策调整等为由违约毁约,并建立合理补偿机制。这种“契约精神”的强化,正在密切政企关系。当法律将“诚信政府”具象为可操作的责任条款,民企参与重大项目的信心便有了制度支撑。
执法规范。行政执法中的“选择性执法”“过度执法”曾是民企痛点。新法明确禁止违规查封、扣押、冻结财物;禁止为经济利益等目的滥用职权实施异地执法。当执法权力被装进法治的“笼子”,民企才能真正摆脱“提心吊胆”的生存状态。比如,某地设立了涉企执法投诉举报平台,不规范执法行为得到纠正,并退还违规收取的资金等。
权益保护。法律对民企权益的保护,既要有“事后救济”,更需要“事前防御”。合规激励机制,将推动企业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合作。当法治保障从“碎片化”转向“体系化”,民企抵御风险的“免疫系统”便得以强化。
生态重构。法治护航的深层价值在于培育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法治不仅要保护合法经营,还要为敢闯敢试的探索撑腰。当法律成为创新风险的“减压阀”,民企必能释放更大的创造潜能。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并非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深层矛盾、重塑市场生态。当法律成为民企发展的“背景音乐”而非“紧箍咒”,当“契约精神”转化为政企互动的“默认规则”,民营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