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更多陕西文学作品“出海”

来源:陕西日报 2025-04-23 08:13

罗宾·吉尔班克在中国生活了18年,从事了近17年陕西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他的心愿是——

带更多陕西文学作品“出海”

最近,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西京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罗宾·吉尔班克正在案头“漫步秦岭”。带他走近山间人物的,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岭记》。

“他是有了病,头疼得更严重,腰也没了劲,走路像踩在棉花上。”棉花上怎么走路?为什么要走在棉花上?4月16日,书里的一句话,难住了正在进行翻译工作的罗宾·吉尔班克。

“这是中国人惯用的一种表达,比喻他很虚弱,脚步轻轻地走着。”罗宾·吉尔班克的搭档、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胡宗锋说。

“真是太妙了!我们就直译,保留作者原汁原味的表达,也给外国读者想象、品味的空间。”罗宾·吉尔班克说。

在中国生活了18年、从事了近17年陕西文学作品翻译的罗宾·吉尔班克,与胡宗锋搭档,已经翻译出版了陕西籍作家所著的22部文学作品,助力陕西文学作品“出海”。

向世界讲述陕西故事,首先要有好故事。“文学陕军”笔下,从不缺乏好故事,他们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打动了国内读者,也感染了世界读者。

2007年,贾平凹的小说《土门》出版。书中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身份认同问题的反映,引发了最早经历城市化进程的英国读者的共鸣。2017年,胡宗锋和罗宾·吉尔班克等翻译的《土门》英文版,由英国峡谷出版社出版发行。2022年,《土门》英文版再版。

地域文学作品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用准确、传神、易于海外读者理解的语言,传递文字里蕴含的背景、意味,表现作品的意境。

在翻译陈彦的《装台》时,主人公刁顺子这个名字,“为难”了胡宗锋很久。他说:“直接用汉语拼音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不够有特点,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罗宾·吉尔班克一起翻译的两年多里,胡宗锋反复思考,一直定不下主人公的名字。“我们最终用了英文‘smooth’这个词。它不仅有光滑、平坦之意,还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圆滑,正好能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胡宗锋说。

罗宾·吉尔班克参与翻译的第一本与陕西有关的小说,是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选《山地故事》。书中的故事发生在秦岭,而且有很多植物的名称,对他来说非常陌生。“有的植物无法直接翻译成英文,我就先翻译成拉丁文,再去查找对应的英文,通过拉丁文了解植物的特征、形态,有时还得给植物创造名称。我觉得自己在解一道智力题,很有趣。”罗宾·吉尔班克说。

北至佳县、南到勉县,为了深度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更好地翻译陕西故事,罗宾·吉尔班克已经走过陕西数十个县城。在翻译贾平凹的作品时,他就特意到作者故乡丹凤棣花古镇,触摸那儿的历史痕迹,与当地人畅谈。

如今,陕西文学“出海”的版图不断扩大。从路遥的《夏》、陈忠实的《舔碗》,到红柯的《狼嗥》、杨争光的《老旦是一棵树》,从吴克敬的《血太阳》、穆涛的《没道理的事》,到弋舟的《黄金》……越来越多陕西作家的作品走向世界。

2022年,罗宾·吉尔班克回到英国探亲时,在牛津大学的书店里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翻译的书。他说:“书店里有一个单独的书架,上面陈列着30多本中文小说译本,我参与翻译的陕西作家的作品就有5本。”后来,每次回家,他都会把自己翻译的书送给当地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听听他们的感受。“‘与众不同’是他们说得最多的。”他说,“这样的不同很好,能够激发外国读者对中国、对陕西独特故事的兴趣。这能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土壤。”

胡宗锋说:“文化的传播不是‘敲锣打鼓’,应是‘润物无声’。有时候,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本书,就能反映出中国的巨大变化、折射出群体和个人的奋斗历程,展示好中国形象。是国家的强大在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生于这样的时代,我愿通过翻译文学作品,把陕西故事讲给世界。”

记者 李羽佳 群众新闻网记者 赵宇鹏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