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 为文化自信加码 陕西“非遗人”巧手创作春节主题作品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12-12 08:26
皮影作品“灵蛇献瑞”。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魅力与深远影响力,更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崭新契机。
近日,记者走访我省各地,发现非遗传承人们满怀热忱,正全身心投入春节主题创作中,以巧思与匠心为古老文化注入现代活力,力争让传统技艺绽放出耀眼光芒。
皮影:灵蛇献瑞 古韵新姿
“非遗在过去曾引领时尚潮流,在当代,非遗更应创新发展。我们以非遗为载体,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魅力。”
在渭南华州的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皮影制作匠人的巧手下,朴素的黄牛皮正经过雕刻、上色、熨烫、装订等工序,逐渐变得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向记者展示了他们为蛇年生肖创作的“灵蛇献瑞”皮影作品。只见蛇身蜿蜒呈螺旋状,昂首吐信,似在轻嗅新春的气息。周身繁花似锦,既保留了传统文化气息,又展现了细致入微的工艺美。其色彩明艳绚丽,对称之中见灵动,和谐而不失活力,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展露无遗。观者无不沉醉于这光影交错的艺术幻境之中。
彩塑版“巳升升”。
彩塑:创新交融 萌态迎春
随着2025年乙巳蛇年的临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巳升升”一经发布,便迅速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关注。
“2025年蛇年‘春晚’吉祥物的诞生,让我们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坚守更要创新,这便是文创的魅力所在。”西安市碑林区传统彩塑项目传承人王丽感慨。她决心创作彩塑版“巳升升”,该作品依然延续了青绿色为主调的设计风格,象征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形态塑造上,既突出了“国宝”元素,又借助彩塑的立体化造型优势,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把玩性与观赏性。“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巳升升’萌萌的造型下是千年文化的沉淀,我们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王丽表示。
泥叫叫“蛇盘娃”作品寓意着孩子们在安全温暖的怀抱中,能够自由快乐地茁壮成长。
泥叫叫:“蛇盘娃”祥音寄情
为了迎接2025年的乙巳蛇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化“泥叫叫”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杨帆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款独具匠心的“蛇盘娃”作品。作品中,一位手持长安团扇的唐装女孩,被灵蛇温柔环绕,宛如被守护的珍宝。泥叫叫哨声清脆悦耳,寄托着对孩童平安喜乐的美好祝愿。
杨帆介绍,“蛇盘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蛇的美好寓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蛇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之一,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形象,便是中国人祖先崇拜的深刻印记。蛇具有驱邪护佑的祥瑞之意,“蛇盘娃”则寓意着孩子们在安全温暖的怀抱中,能够自由快乐地茁壮成长。
杨帆透露,他的工作室今年8月份就开始构思“蛇盘娃”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中,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最初的设计草图绘制,到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直至最终成品完美呈现,无不力求极致。作品于10月顺利定型。自“蛇盘娃”在杨帆的微信朋友圈首次亮相,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目光,随后在参加非遗主题活动时,更是收获了大量订单。目前,工作室已组织近10名工匠全力投入生产,现已制作出素坯300个,成品500个。
剪纸作品“祥蛇捧福”。
剪纸:祥蛇捧福 新岁繁昌
12月11日,西安市级非遗项目雷氏绣样剪纸传承人雷俊来到东尚社区,为居民们教自己刚创作出的作品“祥蛇捧福”,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雷俊将作品徐徐展开,只见“福”字的“示”字旁巧妙地幻化成了一条头顶牡丹的福蛇。那大红的纸张鲜艳夺目,仿佛燃烧着新春的热情。蛇身蜿蜒,线条流畅而灵动,头顶牡丹盛开,花瓣层层叠叠,娇艳欲滴,尽显富贵之态,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如这盛开的牡丹一般,繁荣昌盛,吉祥如意。雷俊一边展示作品,一边细致地讲解着其中的设计巧思与文化内涵,居民们围坐一起,学得津津有味,期待春节能亲手剪出这样一幅吉祥的作品,装点自家的节日氛围。
文/图 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