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大唐盛世灼灼风华 陕西73件(组)珍贵文物亮相法国
来源:西安晚报 2024-11-30 08:00
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 开元通宝 ”银钱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银碟
歌唱奏乐俑
彩绘幞头仪仗骑马女俑和彩绘幞头仪仗男立俑
赤金走龙
“都管七个国”鎏金银盒
《乐舞图》
跪拜俑
□文/图 清宇
近日,“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汇聚了全国32家文博机构的207件(组)精品文物,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等陕西4家博物馆的73件(组)珍藏文物。其中,既有赤金走龙、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也有更白玉带銙等较少被关注的珍贵文物……
10省份207件(组)精品文物
为法国观众献上大唐文化盛宴
六十年交流互鉴,一甲子弦歌不辍。中法两国建交60年来,携手走过非凡历程,结成真诚的朋友、共赢的伙伴。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2024年11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和法兰西共和国文化部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甘肃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等联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以中国历史上疆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多元交融著称的唐代为主题,分为“走近大唐”“长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乐居长安”“海纳百川”“文人世界”“技臻于美”“大唐丝路”“扬帆出海,联通世界”八个单元,遴选了来自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32家文博机构的207件(组)精品文物赴法展出,展现了大唐璀璨文明成果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为法国观众献上来自大唐盛世的文化与美学盛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一个朝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包容、艺术恢弘、民族融合。唐代的文化影响辐射亚洲,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唐代的诗歌、绘画、金银器等艺术成就至今仍被人们称颂。因此,展览的第一单元“走近大唐”,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总括地阐释大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均田、府兵制度等,引领观众在头脑中描摹出大唐的样貌。第二至第八单元在总体框架下叙事,从宫、城、郭、坊、街、市讲述长安城和东都洛阳的城市建制;以茶文化、饮食文化、女性时尚、乐舞百戏为切入口展示百姓富足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通过儒、释、道和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外来宗教的兼收并蓄、和谐共存,诗、书、画和手工技艺令人惊叹的发展水平,让观众领略大唐开放包容的气度、浪漫主义的情怀、勇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开拓进取精神;最后两个单元,展示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文化、贸易繁荣。
展览中,何家村、法门寺、丁卯桥等中国三大金银器窖藏珍宝罕见同框;瓷器王国中最为绚丽的唐青花塔式罐;出土于巩义,迄今考古所见最早的、较为全面反映《茶经》等文献记载的唐代茶事展示了碾茶、煮茶、分茶到饮茶的过程,以及首个再现中国“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三彩茶具;泾州大云寺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石函;关注人生的终极问题,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伏羲女娲麻布画;活色生香的长沙窑瓷器;西域文化艺术与中原地区石雕工艺有机结合的结晶,亦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历史背景实物见证的石刻胡旋舞墓门扇;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嵌松石立凤金饰件等珍贵精美的文物,必将唤起东西方文明“双向奔赴”的共同记忆,进一步拉近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中法策展人希望向观众表达,盛世大唐不仅是中国的大唐,更是世界的大唐。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观众可一睹自信开放的盛唐气象,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唐更白玉带銙 赤金走龙
陕历博20件(组)珍贵文物亮相
此次展览,展出了陕历博珍藏的20件(组)珍贵文物。其中,唐更白玉带銙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为纯白玉质,呈半透明,由4枚方銙、9枚半椭圆形銙、1枚圆首矩形銙、1枚圆首矩形铊尾,共计15件套组成。完整传世的唐代玉带銙极其罕见,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带銙是古代附于革带上的装饰品,质地有金银等多种,尤以玉带銙最受古人珍视,唐代时成为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更白玉带銙因玉质更为洁白细腻而得名,它是唯一一副墨书没有标注数量的玉带銙。
此次展出的“开元通宝”银钱,也来自陕历博的何家村窖藏珍宝。据介绍,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421枚“开元通宝”银钱,如此一次集中出土亦属少见。银钱圆形方孔,正面隶书“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端庄劲秀,制作规整、表面无磨损。唐代,金银钱币被用于外交赠送以及朝廷赏赐、吉庆活动,“开元通宝”银钱与“开元通宝”金钱一样不属流通货币,而是用于赏赐、赠送的贵重物品。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赤金走龙,其为四足站立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呈S形,尾端简短有力地回勾,头顶的凹槽中焊接用细金条弯曲而成的双角,四肢与躯体也系焊接而成,须髯、齿状鬣毛、鳞片等细部均采用錾刻手法刻画。赤金走龙形体虽小,但形神具备、生动有趣,体现出唐代工匠在制作小件工艺品方面的技艺纯熟,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罕见物品。
鎏金刻花银锁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23件银锁之一。从规格上看,这些银锁有大、小两种,大的有5件,长度在17至19厘米,小的有18件,长度在9至13厘米;从装饰上看,一种表面有菱纹并带鎏金的有17件,一种为素面且无鎏金的有6件。这种结构的金属锁始于汉代,且一直沿用至近代,直到叶片锁的出现。银锁锁体为中空的八棱形,最复杂的机关在锁芯,簧片分为左、右两支,每支由一锥形簧片与一“V”形簧片相互嵌合而成,底端用铆钉固定,前端利用金属自身的弹力实现锁的开启闭合。这批银锁厚重结实,设计严谨缜密,制作十分精细规范,虽历经千余年但无断裂变形,是唐代精密仪器的杰作。
玉龙首 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
西安博物院19件(组)珍贵文物参展
此次,西安博物院精选了19件(组)珍贵文物参与展览。
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都管七个国”鎏金银盒三件套,外层为“都管七个国”人物银盒,为六瓣喇叭形,中层为鹦鹉纹海棠形圈足银盒,内层为海棠形龟纹小银盒,内装水晶珠两颗、褐色橄榄形玛瑙珠一颗。六瓣喇叭形银盒带高圈足,盒面中部錾六边形图案,主要纹饰是由27个姿态各不相同的人物组成富有情节的7组图案,每组图案都有各自地区的特征,旁有“都管七个国”“昆仑王国”“将来”等题榜。盒外分区列6组人物,依次题“婆罗门国”“土蕃国”“疏勒国”“高丽国”“白拓口国”“乌蛮人”等;盒口錾刻十二生肖,且有题榜“寅时平旦、卯时日出、辰时食时”等字样。展现了唐代时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生活风貌,对研究唐代其他国家历史以及唐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制造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的审美标准与制造工艺。
西安曲江池唐芙蓉园遗址出土的玉龙首,龙首形状近长方体,以较粗的阴线刻出口、齿、眉、吻等部位,以细阴线刻画出胡须和眉毛,“臣”字形双目,整个龙首造型逼真,形象威猛,雕塑感极强。龙首的齿缝、唇沿、眼眶和耳廓内留有朱砂,说明这些部位原先以朱砂为饰。龙首的中部有近长方形凹槽,槽内底端和内端一侧为半圆弧形,另两侧齐平。结合其凹槽形制和穿孔部位来看,应属御用游船上的嵌式玉件。
西安北郊出土的“官”字款三尖瓣盘。盘口为三尖瓣花形,盘内花瓣之间凸起竖直线,三瓣尖顶距离相等,圈足为釉底。该盘是西安火烧壁村窖藏中出土的白瓷器,其中精细者底部刻有“官”字款,器形多样。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指定烧单位。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31号唐墓出土的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骑驼奏乐俑中的双峰骆驼形体高大,双目圆睁昂首嘶鸣。俑虽是静态,却被塑造得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同样神形兼备的,还有在驼背两峰间侧坐的那位胡人音乐家。他高鼻深目、络腮胡,身穿翻领窄袖长袍,双腿交叉、神态自若地坐在骆驼背上,身下铺着类似波斯地毯的毡垫,上身半侧微向右,双目视前方,前胸挂着一面鼓,看起来就像下一秒要击鼓一样。胡人奏乐弹唱,骆驼引吭高歌,彰显了盛唐的繁荣景象。
《乐舞图》 歌唱奏乐俑
荟萃陕西考古博物馆29件(组)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陕西考古博物馆精选了《乐舞图》、歌唱奏乐俑等29件(组)珍藏的文物参展。代表性的有唐惠陵李宪墓出土的彩绘幞头仪仗男立俑、骑马女俑。唐惠陵是唐玄宗长兄李宪的陵墓,西北距其父唐睿宗的桥陵7.5公里,是已发掘的盛唐时期规格最高的墓葬。墓中出土各类彩绘陶俑800多件,特点是形体较大,其中天王俑高达1.6米,立骆驼高0.8米以上。墓葬石椁尺寸及陪葬陶俑较高大,表明了墓主人身份的高贵与特殊。此外,还出土哀册、金银器、石椁以及500余平方米的壁画等珍贵文物,其中皇后哀册、飞天图案、陶腰鼓为首次出土。
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出土的唐墓壁画《乐舞图》,图中有7人,演奏乐器的5人分别持竖箜篌、琵琶、筚篥、钹,还有1人乐器残缺,中间为一青年男性舞者。这属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整顿之后形成的典型墓室壁画布局,图中箜篌、梨形琵琶、筚篥、钹都是从西域传来的,代表当时时尚的乐器。作为乐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长安的乐舞艺术在继承前朝传统的基础上,持续融入异域新风,发达的盛唐文明气象雄伟,如同百花齐放、风姿各异。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贝国太夫人任氏墓出土的歌唱奏乐俑,俑高16.5—18厘米,男俑身穿圆领袍服,一臂前曲一臂后伸,昂首张口做纵情歌唱状;女俑双腿盘坐,双臂残,身前放置琵琶,一边伴奏一边歌唱。南北朝时期,波斯的曲颈琵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唐代琵琶极为盛行,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琵琶随处可见,且在乐队中常常处于领奏地位。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唐墓出土的跪拜俑,头戴进贤冠,为文官俑,其跪拜姿势属于中国古代跪拜礼“九拜”式之一,是男子常拜之礼。唐代不仅对百官的跪拜礼节制定了详细规定,对日常生活行跪中的私礼也进行了规定,可见唐代对礼仪的注重深入百姓生活。
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鎏金团花纹银碟
精选法门寺博物馆5件(组)珍贵文物
此次展览,法门寺博物馆精选了鎏金雀鸟纹银香囊、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银碟等5件(组)珍贵文物参展。大名鼎鼎的鎏金雀鸟纹银香囊,是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中仅有的“香囊二枚”之一,两者构造相同,皆为钣金成型,通体镂空呈圆球形,上、下两半球的囊盖和囊身以铰链相接,以子母口相扣合。雀鸟纹银香囊器身錾有四只鸿雁,纹饰鎏金,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体镂空,方便香气溢出。香囊内部采用了平衡装置,设有内、外机环,连接盛有香料的香盂,圆球滚动时内、外机环也随之转动,香盂的重心始终保持水平不变。这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就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该瓶盘口细颈、圆腹、喇叭形圈足;肩径下饰如意云纹一周;腹部饰四个以简化莲瓣纹圈成的圆形规范,内錾十字三钴金刚杵纹,圆形规范间以两周弦纹相接;腹下部有仰莲瓣一周,瓣尖之间亦饰三钴金刚杵纹;圈足与腹底焊接,上部有一周半圆形凸棱,棱上錾一周饰带状双环纹;下饰覆莲瓣,莲瓣尖隙錾三钴金刚杵;圈足底錾饰二方连续水波纹一周。它是唐密仪轨重要法器之一,为晚唐密教大师智慧轮供养,共出土四件,底部分别用墨书写“东、南、西、北”,象征四方。
鎏金团花纹葵口圈足银碟。法门寺地宫共出土20件银碟,皆是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其中10件底部带有圈足,10件为平底。银碟为五曲葵形,腹壁以凸棱分作五瓣,每瓣内錾饰一朵十字形折枝花,碟心饰一朵阔叶团花,口沿錾一周简化的莲瓣纹,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工艺和精妙设计。鎏金壸门座银波罗子,则是唐代一种内有格档食容器。最初应为供养于佛门的果食器,所谓“波罗”很可能即“般若”,意为智慧,为佛教供养食容器之称谓。波罗子共出土10件,均钣金成型,外壁鎏金,以子母口扣合。此组器具为供养之盛放果食器,与茶具配套使用,兼有盛储茶点之意。法门寺地宫共出土了两件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大小、形制相同,腹壁各錾刻 4 幅不同的人物画,这些人物画像刻画精细,故事性十足。此件腹壁绘图推测为菩提悟道、仙人对弈、四门游观等人物故事图。其盖面饰飞狮等瑞兽,底座上部饰凤凰、鸿雁、鸳鸯、鹦鹉等珍禽。香宝子是专门用来盛放香料的容器,常与香炉配套使用,多供于佛像前香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