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莫名其妙被开通 律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11-05 07:59

“双11”曾是购物者的狂欢盛宴,大家不必烧脑也不用费尽心思,便可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然而,走过一年又一年的“双11”,如今却让消费者晕头转向,稍不留意就“踩坑”。今年,莫名其妙被开通的“先用后付”功能,让不少消费者有了不好的购物体验。

“0元”下单让消费者担心不安全

11月1日晚,仔细确认某电商平台购物车中加购的各样商品无误后,家住西安市西影路的赵玥点击了“结算”,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了不对劲。

“生活中,我的消费很有规划,每个月工资到账后,会将固定的金额存起来,剩下的用于日常生活,所以当晚‘结算’过后,我银行卡里的余额自己是清楚的,但查询时却发现,仅扣除了购物金额的不到一半。”11月4日下午,赵玥指着手机中的购物页面对记者说,她仔细查看后,在待收货页面发现,部分商品实付0元,确认收货后再付购买时的金额。记者注意到,此页面部分商品显示有“先用后付”字样。

对于“先用后付”功能的开通,赵玥明确表示,她并未特意进行过此项操作。对于这样的支付方式心存抵触,赵玥试图关闭功能,但她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仅关闭通道非常隐蔽,想要关闭还要等待全部订单收货完成或者售后结束。

记者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对于“先用后付”功能的开通给出了相同的感受。“购物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是怎么开通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没留神‘0元’拍下商品,在点击确认收货按钮后,收到突如其来的扣款通知,才发现开通了这项功能。”家住西安市枣园东路的陈亮表示,后续购物过程中都会默认使用“先用后付”功能,还没来得及选择已经确认下单。“0元”下单并没有给陈亮带来愉快的消费体验,反而让他很不安,担心这个功能会随意扣钱。

更有家长表示,开启“先用后付”功能后,购物直接跳过了输入支付密码的过程,点着点着就下单成功了,小孩容易误操作。

操作流程复杂 “先用后付”功能关闭不易

在西安市新城区工作的刘美娟用过不少电商平台,她表示,现如今“先用后付”的现象十分普遍。“我排斥这样的消费方式,所以从不主动申请,但多次在支付时莫名其妙地默认选择了‘先用后付’,还曾遇到过如果不选‘先用后付’就没办法支付的情况,只能把订单关掉。”

“我多次感受后发现,‘先用后付’的开通按钮普遍设置得很显眼,甚至有时候无意间就开通了,但要想关掉可不容易。关闭一般需进入‘我的’,点击‘设置’,再找到‘支付’或‘钱包’,才能找到‘先用后付’的开关,有的直接可以关闭,有的有一定条件。”刘美娟提醒,关闭时需仔细查看,确定关闭的是“先用后付”功能,有消费者没注意,仅关闭了其为优先支付方式的选项。

‌“先用后付”功能为何会被默认开启?有业内人士表示,受三方面影响。‌商家和平台的营销策略‌:推广“先用后付”功能是一种营销策略,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门槛,吸引更多用户尝试购买商品或服务,这种方式尤其对新用户或对产品质量有疑虑的消费者有吸引力,从而增加销售机会‌。用户操作疏忽‌: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用户可能没有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和提示,误点击了开通“先用后付”的选项,一些平台的默认设置或快速注册流程也可能在不经意间为用户开通了该功能‌。技术便捷性‌:技术的发展使得开通流程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增加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例如通过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快速验证方式,用户可能在瞬间就完成了开通操作,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商家像“躲猫猫”般设置取消按钮,无形中已经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业内人士说,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也重点细化了经营者在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义务,这对经营者合法依规地提供“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提醒:可能存在法律风险

表面方便的支付模式,背后可能存在法律风险。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傲提示,“先用后付”可能面临信息安全风险: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消费者往往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信用卡信息等,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可能导致各种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风险:一些不法商家可能利用“先用后付”模式设置陷阱,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例如一些商家在商品描述中故意隐瞒或模糊关键信息,导致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发现与预期不符。“先用后付”或侵犯消费者权益:“先用后付”功能在未得到消费者明确同意的情况下被强制开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消费者有权知晓自己所使用的服务内容和相关的风险隐患。

那么,如何避免“先用后付”服务存在的法律风险呢?刘傲建议,平台在推广“先用后付”功能时,应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在开通前,平台应给予清晰明了的提示,让用户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潜在风险。同时,平台还应设置简单易行的关闭路径,避免消费者因复杂的步骤而放弃取消;消费者在使用“先用后付”服务之前,应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的服务协议和条款。这些文件通常会包含关于信息收集、使用和保护的详细信息,以及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在注册或使用“先用后付”服务时,不提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只提供完成交易所需的最低限度信息;一旦消费者未能按时支付货款,将会面临利息和滞纳金的处罚,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因此消费者应谨慎设置支付方式。

“总的来说,‘先用后付’服务在提供便利之余存在着法律风险,消费者在使用该服务时要增强法律意识。同时也需要监管部门、商家以及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公平、透明、诚信的市场环境。”刘傲说。

本报记者 陶颖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