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以“良”护粮 端牢“陕西饭碗”

来源:陕西日报 2024-11-01 10:06

记者 刘印

仓廪实,天下安。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既连着国运,也连着民安。

近年来,我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育良种、用良机、施良策,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

育良种 强粮“芯”

10月26日,陕西杨凌良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一行行颗粒饱满的玉米迎风摇摆。前来参观的群众不时驻足,察看玉米的饱满度。

“这些玉米的颗粒呈现出典型的马齿型,而玉米芯则相对较小,是高产量的显著标志。”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玉米脱水后,依然能保持粒粒饱满。”

这里是第31届杨凌农高会以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田间展区。展区主要通过展示作物未收获前的真实状态,让杨凌“金种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先后选育出一批重要品种:“西农979”连续10年被列为黄淮麦区主推品种;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单产超过1400公斤,刷新了全国玉米高产栽培纪录。

育良种,强粮“芯”。杨凌先后建设种子产业园、种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载体和创新联合体;引进先正达、登海、秦丰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培育伟隆、荣华、良科3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获批建设国家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等一批种业创新项目。

广袤田野上,纵横阡陌间,“杨凌良种”在三秦大地绘就“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图景。

用良机 增效能

确保粮食安全,既要有良种之基,还要有增效之法。

10月24日一早,在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黄河滩区,清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清林和农机手聚在一起,“捣鼓”即将下地的播种机。

合作社有500亩待播种的土地,吴清林却从容不迫。

“今年,我们的农机设备都装上了北斗驾驶辅助系统,播种更精准,也更高效。”吴清林告诉记者,有了北斗系统帮忙,车辆能通过车顶的接收器和北斗卫星实时连通。只需提前在驾驶舱内的电脑上设置地块边界和播种耕幅,系统就能接管车辆,自动进行旋耕整地、播种等作业,多台车同时作业也互不干扰。“差不多一天半时间,500亩地就能全部种完,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吴清林说。

不只是清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秋播,大荔县累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超4600台,其中参与小麦播种的拖拉机等农机90%以上都安装了北斗驾驶辅助系统。

智能化农机和新农技、新农艺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大荔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涛说:“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作业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小麦播种任务预计11月初就能全部完成,较往年能提早7天到10天。”

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10月25日,秋播小麦1323.98万亩,占预播面积的93.57%;秋播油菜273.17万亩,占预播面积的97.21%。

施良策 保丰收

10月30日,在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午井镇的陕西富优天润良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黄的玉米棒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七八月雨水充足。我们采用科学的播种方法和水肥管理,玉米示范田亩均产量1500多斤,加上今年夏小麦亩均产量1400斤,已经接近‘吨半田’的指标要求。”说起今年的丰收,陕西富优天润良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宗科表示。

合作社最新采用的“5335”玉米集成技术和精准水肥一体化模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5335’就是指密度达到5000棵苗,3层施肥30厘米,5道工序一次性完成。这种模式种的玉米,每亩一季能多收300斤。”刘宗科说。

扶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权丽春告诉记者,作为以“适度增加密度,改善土壤性状、改种耐密品种、改变生产方式,应用绿色防控”为核心的降本增效集成技术,“5335”已经在扶风县大面积推广。

9月底,午井镇获得陕西粮食生产“吨粮镇”称号。午井镇镇长闫海说:“全镇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镇4.9万亩夏粮实测亩产530公斤,3.2万亩秋粮,理论测产亩均515公斤,周年亩产达到1045公斤。”

扶风县积极探索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通过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增产、粮食生产示范和经营主体培育等工程,成功创建了多个“吨粮镇”和特色功能小麦种植基地。

施良策,保丰收。粮食产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2023年,陕西粮食总产量达1323.7万吨,平均亩产达291.91公斤,总产量和平均亩产均创历史新高,秋粮增幅全国第三。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