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第二期)侧记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8-31 07:44

346261f8-5492-4234-bd36-379ce33caf18.jpg.2

8月27日,培训班学员们在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通讯社旧址参观。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回延安”作为一种精神洗礼,召唤着一批又一批新闻工作者。

8月27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记协承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第二期)在延安开班。此次培训班以“提升热点引导水平”为主题,来自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单位的约70名青年骨干记者参加。

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学员们通过听课、参观、采访、交流等方式,在学习、实践中传承初心、增强本领。

铸魂补钙的初心之旅

碧蓝天空下,延安新闻纪念馆与清凉山一体交叠。山壁上,“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清凉山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新闻山’。”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志豪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对这里一直很向往。”

走进延安新闻纪念馆,可以看到发黄的报纸、旧时的照片、老式的相机、简陋的印刷室……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边区群众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先后进驻清凉山的一孔孔窑洞办公,一批批新闻工作者执笔为枪,将党的主张通过红色电波和报纸从清凉山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世界各地。

在纪念馆内一幅大型油画前,解放日报社记者谢飞君停下了脚步。画中,毛泽东主席站在中央,正在向围坐一圈的同志们讲演,桌面上摊开的报纸露出《解放日报》的报头,写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的横幅挂在墙上。“改版后的《解放日报》从内容到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重温《解放日报》改版这段历史,对我们党报做好新时代的宣传工作具有深刻启示。”谢飞君说。

除了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学员们还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重温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聆听专家作《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专题报告……

“通过课堂学习、现场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坚定新闻理想、锤炼工作作风,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陈志豪说。

提神振气的“知识盛宴”

在学员们的请求下,原计划90分钟的课程延长至150分钟。8月28日21时30分,延安文化交流中心求是学堂四楼东的培训教室灯火通明。

“视频暗合了国际传播注重实效的新趋势,有以下5个特点:去媒介中心化、视觉内容主导、愉悦交流和平等对话、深度接触与有效触达、第三者视角……”新华社高级记者朱玉为学员们作了主题为“做好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的挑战和思考”的专题报告,学员们反响热烈。

“朱老师讲得既有针对性又有操作性,许多案例非常值得学习借鉴。”湖南日报社记者吴武林说,多位资深专家集中授课,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

4天,8场专题报告。来自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日报社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全媒体时代的引导热点和热点引导”“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相关时度效把握原则”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将时度效作为度量衡,确保各项规程执行到位、重要精神传达到位,做到引导舆论而不是引爆热点、引起共鸣而不是引发争议、凝聚共识而不是形成炒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依然是解锁流量的‘金钥匙’。主流媒体之所以成为主流,在于其自身在新闻专业化生产能力上的严肃性,在于其传播内容能代表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

……

一堂堂专业课干货满满,帮助学员们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拓展。学员们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不少学员表示收获颇丰、获益良多。

勇往直前的新闻力量

“这就是《黑神话·悟空》里的陕北说书,果然名不虚传!”在甘泉县桥镇乡观看陕北说书的现场表演后,农民日报社记者赵新宁赞叹道。

8月29日中午,学员们分成5组,分别以“古老甘泉”“红色甘泉”“绿色甘泉”“奋进甘泉”“实力甘泉”为主题,前往甘泉县各乡镇、产业园区等地实地采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赵新宁颇感兴趣。在陕北说书表演结束后,她就拉着传承人张伟采访,询问陕北说书的历史、当前的传承发展情况;在甘泉剪纸传承人张步花家里,她用心了解张步花的传奇故事和甘泉剪纸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采访结束后,导师们对学员们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余建斌表示,从作品中能感受到学员们对“四力”的践行,以及选取角度的匠心、谋篇布局的巧思。

谈及此次培训的感受,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吴卉说:“第一个是‘有用’,帮助我更好地掌握了当下舆论的新特点、新表现;第二个是‘有趣’,帮助我了解更具‘网感’的议题如何设置、如何推进;第三个是‘有心’,让我在一个个实战案例中,进一步明晰记者肩负的责任。我们要用专业态度做出人民满意的新闻报道。”

带着满满的收获,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儒雅踏上归途。她说:“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敏锐地观察社会现象,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搏;注重思考总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记者 田锡超文/图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