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 |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让红色精神植于心践于行

来源:陕西日报 2024-04-26 08:03

我的心里话

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 马航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挖掘好、研究好、利用好绥德的红色资源。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作为党史研究人员,我将不断拓展历史视野、强化系统思维、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做好新时代党史研究工作。 (记者 张乐佳整理)

666131fbbaf91c595bce9e935608d2dc.jpeg

3月27日,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小小讲解员”向学生讲解红色历史。 记者 马腾摄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党史故事,就与这句话有关……”3月27日,绥德县疏属山下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里,由当地学生担任的“小小讲解员”正在向研学团讲述党史,童音清脆却铿锵有力。

2021年9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他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在春意融融的陕北大地,一句句红色誓言、一个个红色故事,写进了党课的教材里,也写进了党员干部的笔记里。无数人从全国各地奔赴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重温红色记忆,感受红色革命传统,汲取奋进力量。

挖掘资源 为红色教育注入动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马航每次来展厅看到这些话语,都感到心潮澎湃。他曾是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志愿讲解员,现任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科长。为了进一步挖掘绥德的红色历史,近年来,马航和同事们收集了《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大众报》《抗战报》等近十家报纸关于中共绥德地委的报道,系统梳理了中共绥德地委的历史脉络,编印出版了《绥德分区史》等书籍。

面对残缺不全的资料,党史研究人员像收集拼图一样,夜以继日地整理,细致入微地研究,力图还原这段历史。

“党史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才能书写好党的红色‘家谱’,才能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宝贵经验,更好地服务当下和未来,发挥党史部门资政育人的作用。”马航说。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办公区二楼会议室内,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讨论党史研究书籍的整理编纂工作。

“绥德是一片红色热土。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工作过的革命先辈很多。”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副馆长、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负责人王晖说,“近年来,我们发布文物征集公告,多方联系革命先辈的后人,进行口述资料整理,不断丰富展陈内容、还原历史场景。”

王晖回忆,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联系到一位《抗战报》记者的子女,立即对接整理口述资料,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位三五九旅战士的后人,从深圳一路开车过来寻访父辈足迹,带来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

“党史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我们的研究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更要做好研究工作,回馈社会。”王晖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了让红色资源惠及更多人,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工作人员创作了红色陕北说书、快板、民歌,还将重新排演绥德分区文工团的红色剧本,以更生动、多样的形式向群众展示党史研究成果。

如今,一册册回忆录、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份份珍贵手稿,在党史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变成了《革命代号——血与火的记忆》《绥人荣光——墨宝飘香名州》等学术成果,成为校园、企业、社区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史料。

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王晖马不停蹄地赶往即将开放的绥德革命纪念馆,与团队沟通布展工作。作为榆林首个大型综合性纪念场馆,绥德革命纪念馆是绥德“一馆五址”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总体布局的核心项目。

“新馆系统展示了我们近年来收集整理的大量珍贵史料,建成后可同时接待几百人参观学习。”王晖说,“这将更好地向游客展示绥德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8年间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

创新形式 让红色故事入脑入心

3月27日,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院子里,“红领巾”们有序走进一孔孔窑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历史复原场景,大家认真聆听红色故事。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句话尤为打动人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小小讲解员”、绥德县逸夫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武子怡正动情讲解。

学生们仔细听着,神情专注,时而点头,时而提出问题。

“我非常喜欢红色故事与历史,看到网上招募‘小小讲解员’,就赶紧报名了。”武子怡说,“每次为大家讲解,我都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体会到了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这些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勇敢。”

“以前对这里的了解并不深,现在在孩子的带动下,我们全家都开始学习和了解这段革命历史。”武子怡的母亲钱金香说。

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听众,钱金香如今也成了中共绥德地委党史故事的“民间宣讲员”,常常向亲朋好友讲起这里,并邀请大家来参观。

王晖介绍,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培训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宣讲红色历史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他们通过红色历史进校园、进景区等“五进”活动,在城区45所中小学陆续开展讲解活动。

“吃水不忘打井人,艰苦奋斗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

在绥德县疏属山上三五九旅和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绥德说书艺人苗永麟坐在高板凳上,手抱三弦、腿绑甩板,正在表演以绥德红色历史为主题的陕北说书。前来围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群中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以陕北说书的方式宣讲,我还是第一次听。”游客马翔说,“陕北说书唱词生动、注重押韵、朗朗上口,融入了红色历史,便于记忆,也能让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王晖介绍,他们还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寄语墙等方式,让游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历史文化,同时,以“云”课堂、“云”展览等方式让游客足不出户便可全方位地了解与感受绥德红色历史文化。

“下一步,我们计划面向社会招募‘红色故事我来讲’志愿讲解员,让更多人成为红色故事的知晓者、传播者,让红色故事走出绥德,走向全国,用红色文化影响、塑造一代代人。”王晖说。

传承精神 把“红色种子”播撒心间

3月27日,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

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学生们昂首挺胸、神采奕奕,认真听讲解。光辉的革命历史如一粒粒“红色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间。

“保家卫国,踊跃参军。”在老师的领读下,童声从场景复原教室中传出,在小院里回荡。

“今天的参观和学习让我收获很大。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在窑洞前,绥德县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胡博雅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心得。

“红色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相信学生们在这里参观学习后,会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激励,从而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第一次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绥德县第二小学学生辅导员高艳妮与学生们一样激动不已。

“我们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就是想以更生动的方式为学生们讲解党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王晖说。

如今,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旧址革命教育、文化研究、历史传承三大功能,全力打造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传播地。

当日下午,一群共青团员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学习。在旧址的小院里,一堂生动的党课开始了。

课堂上,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化作“红色火焰”,在青年学生的心中熊熊燃烧。

“我们把红色教育融入共青团的工作中,组织青年学生来到这里,缅怀英雄,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向上向善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闪耀。”共青团榆阳区委副书记辛诗苑说。

2023年,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接待各类考察调研组、红色教育培训班、红色研学团队、观光旅游团超过15万人次,有1200多个研学团队来访研学、上万名游客留下真挚的心得寄语。

这些数字,成为这堂“讲述不完”的红色党课最真实的反馈和最温情的回响。

红色故事永流传。

近年来,绥德县一直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的发掘、传承与弘扬,先后建成绥德师范旧址、三五九旅和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郝家桥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历史与旅游、教育、农业、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更好的表达形式。

又是一年春好时,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院里的两棵大槐树新绿复萌,迎接着远近来客,见证着新老朋友带着憧憬而来、心怀崇敬而去。

这片红色沃土,正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记者 刘印 张乐佳 马腾 榆林传媒中心记者 张占林 李东洁 绥德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丹)

记者手记 | 从一粒种子到遍地生花

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第一印象是这里很小——小到只有几孔窑洞、一方展厅,如同一粒小小的“红色种子”,静静落在疏属山下。

但同时这里也很大——大到几年间接待了5000余批研学团队,几十万人曾在此聆听红色故事,将“红色种子”深植心田,让它在神州大地遍地生花。

从一粒种子,到花开大地,是无数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共同努力。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他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

时光荏苒,这些话语历久弥新,被无数人讲述,被无数人记住,再被无数人传播。

“小小讲解员”深情诵读,唤起更多人对党史的兴趣;党史研究员潜心研究,记录和整理珍贵的党史资料,呼唤全社会对红色记忆的共同传承;来参观的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将在这里的所学所得融入日常工作,与他人交流分享……每一个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人,成了收获者,也成了播种者,承担起共同的使命担当。

离开前,我们仔细翻阅中共绥德地委旧址门前的参观者留言簿,一页页留言饱含深情。留言者有89岁故地重游的老党员,有远道而来的党史研究者,还有前来瞻仰革命先辈的蓝天救援队队员。他们话语朴实,但情感令人动容。

我们相信,红色的种子将播撒在更多的校园里、企业里、社区里、军营里……(刘印 张乐佳)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