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和“路人甲”
来源:西安晚报 2023-12-28 09:13
游客在老郭的书摊上挑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小人书是大人和孩子休闲娱乐的“掌中宝”。巴掌大的体积,一页页图画连接起来的扣人心弦的故事,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最简单也最难忘的快乐。
从岁月中走来的小人书,不仅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也真实的烙印在一个个“路人甲”的生活中。
“路人甲”老郭:
最想给“宝贝”找个新主人
每个周六,天还没亮,老郭就带着自己的“宝贝”出门了,到了地方,把“宝贝”铺陈开来。“逢周六,只要不下雨,我就来大唐西市摆摊。不为挣钱,就为给‘宝贝’找个喜欢它们的新主人。”老郭口中的“宝贝”是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小人书。
“50后”老郭年轻时爱看书,几乎所有零用钱都买了书,特别是图文并茂的小人书。现如今,虽然书籍品种多了,但他心底最爱的还是那淳朴又纯净、自在且随性的小人书。只要碰到喜欢的,他就想买,有的甚至是重复性地购买。最多的时候,家里有上万册小人书,多到没地方放。
为了给这些“宝贝”找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四五年前,老郭开始摆书摊,有时候在八仙宫,有时候在大唐西市。看到和他一样喜欢小人书的人津津有味地挑选,再心满意足地捧走,他觉得很幸福。
每次出摊,老郭会带两三百本小人书。碰到熟客,可能一下子就拿走几十本。也有的时候,一整天只卖出几本。
“东郊有个大妹子经常来,她特别喜欢小人书,第一次来,就拿了四五十本。之后,只要有喜欢的,她就买。”老郭说。
老郭的手机里存有不少熟客的联系方式,他们有需求会询问老郭,老郭帮他们找,一来二去就都成了书友。
“我有退休工资,不指望卖书挣钱。只要给书找个好人家,好好爱护它们就行了。无论它们在不在我手里,我都开心。”老郭说。
“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开一家小人书店。书店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还能成为一个文化传播、传承的地方。顾客哪怕不买书,就是来翻翻、看看也好。让陪伴了我们童年的小人书,不要消失在记忆中。”老郭说。
“路人甲”孙大姐:
最喜欢电影版小人书
“60后”孙大姐喜欢收藏电影版小人书。“我从小爱看电影。小时候一张电影票8分钱,而一本电影版小人书要一角2分。但是电影只能看一遍,小人书却可以反复地看、慢慢地品味。所以,我更喜欢买电影版小人书。”孙大姐说。
孙大姐说,早期的电影连环画通常是有人拿照相机对着银幕拍摄的,既要拍清楚,还要能印刷出来,技术难度不小。因此,翻开小人书,就像是重温电影一般,很带劲儿。
“情窦初开的年纪看了电影《庐山恋》,那是我们这辈人心中的爱情偶像剧。电影只看了一遍,但小人书却看了无数遍,书角都被翻烂了。”孙大姐笑着说,“因为太喜欢这部电影,连找老公都想照着男主角郭凯敏那样的找。”
说起自己收藏的电影版小人书,孙大姐滔滔不绝。《开枪为他送行》《雷雨》《红楼梦》《霍元甲》……只要看到了就会收藏,特别是那种发黄的、卷着边的,像是要被翻烂了的小人书,每每翻开来,就像是碰触到了童年的自己,遥远又亲切。
“70后”陈先生保存了1000多册小人书。
“这些书陪伴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有的是父母、长辈送给我的,有的是我用省下的零花钱买的,每一本小人书都是童年最直接最温暖的记忆。”陈先生说。
陈先生从箱子里翻出一本《爱迪生》说:“这本书是儿时的我翻得‘最烂’的小人书,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人生观。”
“书本最后一页有一段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陈先生说,“就是最后的这段话时常给我鼓励,让小小的我不断努力学习,才有了现在小小的成绩。”
记者看到,这本《爱迪生》比其他的小人书略厚,有148页,是1979年出版的,被陈先生用透明的玻璃纸仔细地包裹着。记者从玻璃纸里取出《爱迪生》,翻开书本,没有新书那种刷刷的声响和油墨香,但却透着一股岁月沉淀的独特味道。 文/图 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