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ta改变了我】我的读书故事

来源:合阳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7 13:15

说实话,小时候的我,绝对是一个“少年不知勤学苦”的孩子。可在玩上我绝对是个天才,打垒球、踢沙包、花样跳绳、甚至爬树……总归没有我不会玩的。

说到学习,那是一窍不通。刚上学的时候,写生字拼音太长就不带声调,因为不知道该在哪个位置标示;总把“2”念成“阿”;两位数加减法老是算错,要拿小棒数,好不容易在母亲的引导下口算过关了,升了高年级应用题又不会,无奈的母亲只好归纳出口诀让我死记硬背套公式。

读书进入状态到底是啥时候?应该是小我两岁的弟弟上学后。弟弟数学总是满分,总分次次排名第一,学期末还拿回几张奖状……他的光芒实在太扎眼。

回到家,父母只用一句话表扬弟弟,剩下的话基本是修理我。也奇怪,父母激励我的话没记住,刺激我的话到现在都没忘:“看着灵灵醒醒的女子,反应咋总比娃慢半拍。”其实我也感觉自己比弟弟反应慢,有好长时间我甚至都怀疑自己不是这个家的女儿。

不过这句话的确有效,记得我当时就哭了,还很伤心,坐在小桌前吃饭的时候都抹不完眼泪,父亲让我站在窗下哭够了再吃(其实怕我卡住)母亲就哄我:“你想想,要看到珍珠,是不是先得打开它的壳,开壳得慢慢来,不然会伤到里面的珍珠,其实你就是父母的珍珠啊,弟弟是男孩子,他是要保护姐姐的,他得什么都会。”已上四年级的我傻乎乎地竟然相信了,一边抽噎一边走到父亲跟前说我哭够了,能吃饭啦。

长大后,我学会规矩、养成自律、磨出方圆、辨别是非,才给父亲说:我终于明白了他那天饭后给我说的“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的道理。

有天晚上母亲带我弟弟去村大队部看电视,回到家母亲对父亲说:“这女子记性好,看完电视剧后讲得头头是道。”弟弟也附和:“我姐背书可快了,每次我等她放学的时候,都是她最早先背诵完的,路上还给我讲她们的课文。”

应该是过了几天的样子,父亲给我买了本《写人写物写景》的蓝色封面作文书和桔色的皮本子(其实就是塑料的),还有《成语词典》。每天下午放学后,在等着父母下地回来的时间里,我就和弟弟坐在大门口石墩上一起看作文书,一起成语接龙,谁输了就刮鼻子,那种场景,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之后,我写了《给猫耳洞叔叔的一封信》,写了《我的弟弟》……老师当范文在课堂上阅读时,被夸奖的愉悦感觉真好。我得到的第一张奖状是语文单科第一名,然后父母告诉我要给弟弟带好头做榜样,因为我是姐姐;然后父母明确分工,弟弟由父亲管教,我由母亲管教。所以严格来讲父母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

等上班到单位了,一个个精英战友不是起点比我高就是脑子比我好使,逼得我不敢抬头望天只能低头看书,以此继续来提高自己。“要想人前贵,背后多受罪。”这句话适合每一种奋发向上的场景。所以习惯了阅读,习惯了摘抄,习惯了随笔。等这种习惯坚持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教育孩子绝对管用,几乎不用太多的言语说教,只要每天晚上每个周末每个假期安安静静地看书,孩子就跟着学样子,时间久了,我又成了孩子的榜样,也让我从中深悟了一番“孟母三迁”的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喜欢“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的独处,不是有多大的抱负或者有多远的理想,只是远离了喧嚣繁杂,可以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言行举止;可以在年长时和孩子们一起出门,不至于目光呆滞、拙口笨舌、失礼失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站在我的先生旁边自信满满:他行,我也不差。

似乎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激励着我要坚持读书的参照对象,虽然一直也没能超越他们,但追赶他们脚步的路上我领略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吸收了“首孝悌,次见闻”。读书让我知道不仅仅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其实还在“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地塑造着我。让我知道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努力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读书更是陆游笔下“少壮工夫老始成”的耐心和决心。

读书,不是与生俱来,却是父母教会我的一种生存能力;阅读,也不会让我成名成家,但可以让普通的我成为自己和家人希望的样子,让那个天生的“自我”成长为努力后的“高我”;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以书为镜体会人生、扭转人生、成就人生!

作者范燕妮近照(图片由合阳县公安局提供)

书香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