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非遗故事】陕西太白县棉絮画传承人刘小侠:缕缕棉絮描绘艺术生活

来源:宝鸡日报 2021-04-07 07:48

一团不起眼的棉花,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棉絮画传承人刘小侠灵巧的手中捻、撕、抽、粘,变成一片片羽翼、一朵朵花瓣、一根根发丝。辅以一个镊子、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幅幅清新隽永的棉絮画作跃然纸上。

艰难学艺 赋予棉花生命力

一串串蓝紫色的风铃花,几只飞舞的蜜蜂,一只灰白相间的小猫在风铃花下追着蜜蜂。此情此景让人忍不住驻足屏息观看。这是棉絮画传承人刘小侠的作品之一,如这般传神的作品,挂满了太白县文化馆展览室。一案一笔,一棉一画,“画”出了这位手艺人简朴却不单调的人生。

3月27日上午,在太白县文化馆里记者见到了刘小侠。屋外下着小雨,屋内的茶水冒着热气,刘小侠开始讲述她与棉絮画的故事。

1988年,17岁的刘小侠初中毕业后,家人想让她学一门手艺,便将她送到了周至县楼观台旁的一个工艺美术厂当学徒工。在这里她跟随棉絮画制作大师陈步澜学习制作棉絮画。对刘小侠来说,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老师傅们都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她因为胆怯又不敢上前询问,只能默默站在一旁观看。几天后,她被派到染棉花车间,在这里她学会了染棉花,白天她在师傅旁边看,晚上就拿着废旧棉花自己琢磨,她想自己制作一幅作品,带回家给父母看,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然而中途她回了一趟家,等她几日后返回厂时,厂子已经倒闭关门,此时的她只做了一朵野百合。

20世纪90年代,太白县组织人员参加“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她为此跑回周至,想从师哥师姐那学点知识,可没想到她却吃了闭门羹,她问师姐孔雀羽毛要怎么做?师姐一句“就那样做”,就结束了这次谈话。回到家,她决定自己研究,一晚上她把棉花扯过来扯过去,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遍,终于她琢磨研究做了十几幅画。这些作品在交易会上却并不受欢迎,为了生计,她到处打工,再也没有精力去琢磨这些。直到很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重新开始作画。

2013年,县上找到她想让她参加“西秦巧娘”手工艺品大赛,比赛要求三小时制作一幅棉絮画。从构图到分解再到制作,三个小时根本不可能,她在家练了无数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当天,她用了2小时45分钟完成了一幅金丝南瓜画,获得了一等奖。这让她备受鼓舞,越来越多的人都想看看用棉花是如何作画的,自此她正式开始了学习制作生涯。

倾注心血 传承创新再发力

当年很多人都会棉絮画技艺,随着时间流逝,专业从事这种技艺的人一度越来越少。刘小侠说,随着国家和有关部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很多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艺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棉絮画作品这些大家眼中曾经的老物件,如今已变成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

2016年,太白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刘小侠被选到太白县非遗传习室工作。经过几年的创作,她的工笔棉絮画有了很大的进步。她说:“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作品,有很多不足之处,花瓣没有深浅变化、明暗对比等等。”为了突破自己的作画风格,让技艺有所突破,她又一次踏上了求学之路。她找到原工艺品厂所在的村庄,辗转找到了曾经的两位师兄,师兄看到她的作品说:“没想到当年你学习时间最短,可手艺却不输任何人。”这次求学帮她打开了写意画的大门。

写意画与工笔画不同,工笔画需要一丝不苟,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写意画则是注重心灵感受、笔随意走,讲究意境。朋友将她邀请进了书画微信群,帮她结识书画老师。将老师的书画作品变成棉絮画,她开始尝试画人物、动物。“人物侧脸,鼻子不能是正面,要有侧面立体感,还要有光线明暗,以及环境的变化。”老师们的指点让她进步飞快,与此同时,她还尝试将丝网画与棉絮画结合,让画作更加高雅,她称这种画为“棉丝画”。她把创新进一步运用到棉絮画之中。

棉絮画创新的过程,不仅是风格的创新,更是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智慧的体现,一次次的改变犹如凤凰涅槃。刘小侠说:“我只是个普通的手艺人,就想把老一辈的精粹传下去。”

可就是这种坚持,让她在传承这条路上,扬长避短、锦上添花,让棉絮画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执着守艺 后辈学艺需定力

“棉絮画发展遇到了好时候。”刘小侠说,“经过太白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搭建文化传播平台、积极对接推广展示活动、开发体验课程,让棉絮画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刘小侠受邀到太白县咀头小学教学、到陕西省铜川市担任“圆梦工程”教授,将棉絮画展览办进校园……刘小侠就想把自己一肚子的故事和学到的手艺教给身边更多的人,她还想把棉絮画创作再翻新,做出更多新花样。“万变不离其宗。就像国画每一代的传承都会开创新的绘画技法一样,虽然技法多了,表达形式花哨了,但是‘主航道’没变,棉絮画也是如此。”

虽然棉絮画越来越受重视,创作风格越来越多,样式款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50岁的刘小侠仍时常眉头紧锁。她担心,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这门技艺后继无人。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几天时间。”刘小侠说,由于创作耗时长,自己精力有限,加上会做的人太少,棉絮画很难走向产业化。她“重操旧业”这些年来的作品,除了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订购、收藏,或赠送朋友,真正进入市场的只有寥寥数幅。

她表示,制作棉絮画有很多小技巧,一定要很有耐性,有定力。

她希望有喜欢棉絮画又愿意坐下来认认真真学艺的徒弟,能够一起把这项传统工艺继续传下去,乃至发扬光大。

f25b8a9d083583c6677bbd4174a10b15.jpeg

棉絮画传承人刘小侠的作品。

9f9f28fa4272fc6cd9781f0e98f6e67f.jpeg

刘小侠创作的棉絮画。

adb2542434b6df0d00e2c8343a49a012.jpeg

刘小侠创作的人物棉絮画。

28d132c2310ee47d099b85794ea8f2ae.jpeg

刘小侠在创作。

1d6d55d329af03a82baecad0e1c07774.jpeg

刘小侠创作的动物棉絮画。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