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闻

树立系统观念 统筹土地利用

来源:农民日报 2021-04-20 10:06

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命脉,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和生态问题,在新发展阶段,需树立系统观念,统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加强乡村土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我国目前大约有260万个自然村,相当一部分乡村无规划或规划不适用,用地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县域村庄布局建设规划,要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作为乡村产业、村镇布局不可逾越的红线和底线,兼顾弥补现有短板,着眼未来发展,立足城乡人口流动,统筹乡村空间、资源、设施和建设,“一盘棋”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突出传统村落、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保留乡愁文化,前瞻性布局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用地。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乡村产业聚集地。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乡村振兴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合理需求,要走集约节约用地的路子,统筹挖潜建设用地存量,适当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尽快研究出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乡村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实行省市县联动“点供”。优先保障乡村业态多元化发展项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利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树立系统观念,从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耕地,并鼓励适度规模化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坚决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围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四个方面,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措施,采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污染防治、耕地休耕轮作、推广节水喷灌和滴管技术等措施建“红线”,同时对扩大粮食生产规模的生产单位、农户进行补贴,对撂荒耕地的种植户征收“抛荒税”,让同等面积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对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农户优先提供农业扶持资金和中长期低息贷款,对减少50%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农户及相关机构给予现金补贴,促使粮食生产生态高效。

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系统,是有机共同体。土地生态环境与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优劣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借助国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国土绿化行动和耕地草原森林湖泊河流休养生息,修复受损的土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利用建立健全水权交易、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耕地、林地、草地及生态保护地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构建“不敢”“不能”“不想”破坏土地生态资源的体制和机制。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加强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献策、群众参与的乡村土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的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决不搞私有化,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积极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的制度和交易平台,并切实处理好“三个关系”: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过程中农村土地剥离盘活和城镇居民下乡的合理用地需求的关系;统筹协调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在政府、开发商和集体之间的收益分配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的收益分配的关系;打通国有和集体土地“两个市场”,统筹直接就地入市和置换后转移入市的关系,进一步激活土地生产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李春生系贵州省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波系《大众科学》杂志总编辑)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