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五星出东方》:美哉“考古之舞”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2-22 10:51
《五星出东方》剧照 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前不久,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联合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上海巡演。该剧的创作构想基于我国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并以精彩的舞蹈语汇讲述民族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共同守护家园的感人故事。从舞剧的“序”与“尾声”中的情景来看,笔者认为这是一部“考古之舞”,该剧的艺术构思、舞蹈形象、舞蹈语汇及表演皆有新的追求和探索,其亮点在于审美的创造和民族的现实意义。
审美的创造
所谓“审美的创造”,首先体现在注重舞蹈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众所周知,舞蹈的美体现在舞蹈形象上,因为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皆以舞蹈形象来反映与表现,所以,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观众审美的第一感知。《五星出东方》中的3位主要舞蹈形象皆如此,由演员罗昱文饰演的“奉”(汉朝戍边将军)、演员古丽米娜饰演的“春君”(精绝古城首领之女)、演员索朗群旦饰演的“建特”(北人首领之子)等的精湛表演,使得观众迅速穿越时空,目睹了2000年前的那段传奇故事……
其次体现在新颖的叙事形式,即在叙事中抒情。如上半场中的“灯之舞”诉说着对东方来客的喜迎之情,“金戈铁马之舞”诉说着汉军将士的威仪雄壮;下半场中的“农乐之舞”诉说着平民祈祷祥和太平之情。而上半场中“夜宴之舞”“礼佛之舞”“集市之舞”和下半场中“洗浴之舞”“送花之舞”等舞段里,不仅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而且代表各种身份的舞者皆以略显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并且以贴近生活的细节和舞台设置,营造出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轻喜剧效果。正如该剧总编导王舸所说:“这是一个很厚重的题材,我们希望用一些细节设计,让整部剧能够轻松呈现,希望观众在开怀大笑的过程中感动落泪……”笔者认为,这种脱俗新颖、轻喜剧风格的叙事形式所产生的形式美,直接引起了观众舞蹈艺术审美的“视、听、动”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作品的内容。这是该剧审美的创造之处,同时也印证了舞剧审美创造的规律,即作品的内容是依托其形式表达出来才具有实际的审美意义。
再次体现在意与境、形与神皆相融统一。上半场中,由古丽米娜领舞的具有西域龟兹壁画色彩且富有西域乐舞神韵的“灯舞”表演,不仅让今人看到当时西域民众形神与情理之间高度完美的结合,而且感悟到舞剧艺术的深邃意境;下半场中具有浓郁汉族风俗的望日祈福、象征团圆与美满的“上元节灯舞”亦是如此。
守护家国之志
舞台上那些时而如“风吹云展云舒”、时而如“雄鹰展翅飞翔”的舞蹈情节与舞段表演,不仅让观赏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考古学家在广袤田野、青山绿水间寻找考古实物证据时的思想与情感的律动,而且清新地解读到古往今来民族间的诸多关系,即人与自然、社会等的关系。
舞剧中,这些关系内容的现实意义正如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制作人董宁谈及舞剧创作初衷的期望所言:“汉代蜀地织锦出现在西域,是各民族互相交流的见证。在这部剧中,国宝文物不再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北京、新疆两地的演员以昂扬的舞步重现历史,表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希望它能实现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繁荣文艺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其希望已在舞剧的各种关系,即亲情、友情、爱情及手足之情中被鲜明地突显出来,用舞剧的形式表现出各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正如许锐所言:“该剧意在‘让文物讲故事’,诠释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各民族心向东方,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主题,体现不可磨灭的至亲挚爱之情、不可抛却的守护家国之志和不可割裂的民族融合之魂。”
以舞蹈艺术形态诠释考古,即讲述千年的国宝传奇故事之审美的舞剧作品,我认为《五星出东方》是开山之作,而且其舞剧的创作者不仅让舞蹈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表演内容的动作娴熟精湛,而且将舞剧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且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使观赏者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审美感。
总之,该剧深刻且清晰地表达出了主题思想——“各民族和谐、友爱、同生、共荣”。尤其是舞剧尾声之际,主题曲《毋相忘》响起,以及舞台天幕显现出那段文字:“今天,新疆生活着约2600万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始终心手相连,命运与共。听大漠无声,时光流转;看五星闪耀,天佑中华……”这令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我认为舞剧《五星出东方》是一部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且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价值的我国首部“考古之舞”。(黄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