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

首都春节戏剧档 多彩贺岁中国年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2-16 17:15

持续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仍不肯匿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或许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与其并行,放眼整个世界,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均会产生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裂变和重组,文化生态以及更为“小众”和“边缘”的戏剧生态,如何应对?如何发展?是整个文脉版图上举足轻重的一环。我们都还记得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的春节时分,戏剧隐身,舞台停摆。时间来到2022年,乘着冬奥会的东风,京城舞台呈现出一派盎然春色,令人对戏剧的未来充满期许。

名家名剧联袂报春

过大年,看大戏,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俗。这大戏,当然就是国粹戏曲,每年春节,各剧种名家名角你方唱罢我登场,群芳争艳,好戏连台。虎年春节前后,京、昆、评、梆、曲五大剧种的领军院团和领衔主演在京城各个剧场粉墨亮相,丝竹管弦,赏心悦目。

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戏院历来都是全国戏曲的风向标,春节期间的安排沿袭着以往惯例,分别由北京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以颇具票房号召力的名家新秀“驻场”,亮出《杨门女将》《打金砖》《大闹天宫》《凤还巢》等传统剧目和《郭琇洗堂》等新编剧目的戏码,两大剧院的中青年艺术家全梁上坝,追随者众。

北方昆曲剧院在京城的各剧场连续推出《牡丹亭》《连环记》《焚香记》等经典剧目和《流光歌阕》《赵氏孤儿》等新编戏,北昆的当家阵容一览无余。中国评剧院的新版评剧《祝福》亮相于2022年初始之日,调性简约,张弛自如,以戏曲之魅勾勒文豪之深刻、之锐利、之忧思、之坦荡。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在开年之始便推出第五届新年优秀剧目展演,包括《春秋笔》《王春娥》《弄巧成拙》《清风亭》等。北京市曲剧团主办的第八届天桥小年文化庙会暨老舍京味文化节于1月23日至28日如约而至,《茶馆》《正红旗下》《王致和》等剧目以浓郁的京腔京韵再现天桥。

14bc3c0a209ac85b577dcd7dbe260ad2.jpg

舞剧《五星出东方》演出现场

线上展播跃上航道

疫情以来的国内国外,线下演出走走停停,随之而来的“在线”模式应运而生,并呈风起云涌之势,客观上开发并放大了互联网对戏剧的承载和传播作用,或多或少也会对戏剧的未来样貌尤其是生存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纵观近两年“线上云端”的戏剧现象,从实际效果看,无论是戏曲还是音乐剧,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如“新现场”这样的经典剧目的精良制作,均形成文艺网民的追逐热点,《简·爱》《第十二夜》等剧目被一再刷屏。这也为戏剧的“云传播”打开一扇天窗。

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国家京剧院携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打造的经典版《龙凤呈祥》从1月25日至2月15日以“5G+4K”的演播样式再现春节档,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彰显京剧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国家大剧院的“春天在线”系列线上演出呈现出一如既往的高品质。中国评剧院推出2022春节线上展播,《良宵》《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相继与戏迷隔网联欢。

当然,无论“云现象”如何风起云涌,都不可能对戏剧的剧场属性有根本性的动摇和颠覆,线上也好,线下也罢,戏剧的根本一定是在剧场。以剧场演出为主,辅之以戏剧影像放映,或许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业界常态。我们要在强化戏剧的舞台属性的同时,拓展它的传播路径,让戏剧由“小众”融入“大众”。

戏剧产业整合在即

尽管近期的舞台演出受疫情影响而多有变故,期待中的爆款如话剧《寄生虫》以及复排的《风华绝代》《武则天》等剧目的演出计划相继取消或延期,不过从2022年的元旦到春节假期的演出境况看,戏剧界的抗压能力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心态和理念,显然不可与前两个年度的同一时期同日而语。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全家福》《古玩》《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天下第一楼》《天边外》《她弥留之际》和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四世同堂》等剧目在春节前扛起话剧的门面,北京演艺集团集结业界精英创排的《簋街》充溢着浓浓的京城烟火气,《恋爱的犀牛》《丽南山的美人》《枕头人》等民营机构包括开心麻花的作品撑起春节前后话剧界的半壁江山。

春节期间的儿童剧演出热点频频。北京儿童艺术剧院的《冰墩墩雪容融之冰雪梦》是一台聚焦冬奥会的儿童音乐剧受到热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国木偶艺术剧院亦让数台经典或新排剧目再度亮相。最为惊艳的是刚刚启动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365剧场,其推出的2022春节亲子演出季反响热烈,《米小圈之李白白不白》《海洋G指令》《侏罗纪时代》这三部民营机构的作品,宜古宜今,生动益智,上座率之高令人咂舌。

京城今年的春节舞台,融汇古典品质与时尚气质的舞剧依旧亮眼。北京歌舞剧院的《五星出东方》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李白》和《孔子》在北京演艺集团第二届新春贺岁演出季和国家大剧院“艺术送福”演出季中再度登台,瑰丽无限,演出气氛热烈。略显遗憾的是,几个颇具声望的民营机构的舞剧作品“缺席”春节档。

的确,戏剧“复市”需政策扶持,从不完全信息来看,疫情期间有成本无利润的停摆状态,使后疫情时代的民营戏剧的生存局面颇为严峻。可以这么说,占据着京城半壁江山的民营戏剧,“复工”不易,“复活”艰难,“复市”则难上加难。如何恢复元气,闯过难关,这是亟须思考并应对的现状。

环顾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尤其是2022开年伊始的戏剧舞台,明显地感觉到经过疫情的洗礼之后,依旧生机盎然,良性的、健康的戏剧生态的养成,是待解课题,也是大势所趋。(作者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梧桐)

精彩推荐

更多推荐

下拉更多推荐

应用推荐